只需5分钟的出院结算,一碗冒着热气的长者饭,《邵阳日报》于6月25日、7月1日二版头条接连聚焦的两个民生场景,看似细微,却如涓涓细流,折射出解决民生急难愁盼问题的真谛:于“小”处着手,在“实”处发力。
出院“床旁结算”,“实”举措打通“痛”堵点。曾几何时,“办出院比住院还累”是患者无奈的吐槽。我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患者奔波的“痛点”“堵点”,以系统改造实现部门数据无缝对接,将繁琐流程浓缩为“5分钟”的高效便捷。好,就好在它直面痛点、精准施策,以实招化解了群众多年的烦忧。
一餐长者热饭,“小”细节承载“大”用心。社区食堂空间或许有限,对“银发族”的关怀却无限延伸:就餐区精细划分“失能区”“非失能区”,轮椅通道畅通无阻,配送队伍随时待命,确保热饭暖胃更暖心。更可贵的是,社区探索出“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精准补贴”的可持续模式,让这份关怀行稳致远。好,就好在它精准捕捉了老年人“好吃饭”“吃好饭”的核心需求,于细微处见真情、见实效。
两则案例,虽领域不同,却异曲同工,彰显了解决民生难题的系统思维:既要抓准问题的关键“点”,精准发力,又要在解决路径的“面”上寻求突破,形成长效机制。民生急难愁盼问题形态万千,唯有深入肌理,于小处实处精耕细作,方能找到破题钥匙。
民生无小事。从中央擘画蓝图到地方细化“施工图”,解决民生难题是各级政府的不懈追求。然而,“民有所呼”如何真正转化为“政有所应”?关键在于:
深调研,摸实情。必须走出办公室,沉到一线,俯身倾听,摸清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根源与症结。只有真正“把准脉”,才能“开对方”。
出实招,求实效。措施方案不能停留在纸面,要责任到人、考核跟进,确保桩桩件件落地有声;要重系统,谋长远,有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力求标本兼治。
无论是社区食堂升腾的烟火气,还是病床旁便捷的结算屏,都“上接天线”,呼应着提升公共服务的国家部署;“下接地气”,回应着百姓最朴素的期盼。正是这些落在小处、干在实处的点滴努力,汇聚成政府公共服务提能增效的暖流,共同勾勒出民生幸福的新图景。
这份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民生答卷,值得喝彩,更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