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自助检验报告机前打印报告。
医生在“全智能化生化免疫流水线”查验患者检验数据。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邵阳县人民医院正转化为一项项惠及百姓的暖心实践。让患者既“看好病”又“好看病”,医疗服务从优秀迈向卓越,既是回应人民期盼的生动注脚,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智慧赋能,让“奔波之苦”变“指尖之便”
“以前看病最怕做检查,楼上楼下跑断腿,等得心发慌!现在好了,医生诊室里就能全约好,几点查、查啥项,清清楚楚,省心多了。”6月5日,就诊完毕的王先生对邵阳县人民医院的“诊间预约”服务赞不绝口。这声朴素的赞叹,道出了无数患者的心声。
“诊间预约”是医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缩影。为让患者少跑路、少等待,该院创新推出医技检查诊间预约服务——无论是CT、放射,还是B超、心电图,医生在诊室即可为完成结算的患者 “一站式”预约。更贴心的是,医生会尽力将患者的多项检查“打包”,安排在同一天完成,既节省患者精力与时间,更将“未知的焦灼”化为“确定的安心”,让满意度无形中攀升。
自2023年3月启动卓越服务创建,该院党委便将此列为“头号工程”:书记、院长挂帅,卓越管理、医疗、护理、人文四个专项小组迅速组建,深入调研、周密部署,按“启动、落实、迎检、总结”四步稳步推进。
变革的引擎是信息化:该院投入专项资金,通过自主研发与升级改造,构建起涵盖医技预约、微信医保支付、行政审批、财务结算、后勤维修、不良事件管理等的高效智能平台。在全省率先应用的“快速反应”微信小程序联动全院应急处置,“云上医护”平台带来智慧医疗新体验,“全智能化生化免疫流水线”让检验效率大幅跃升……
统计显示,2025年1月至5月,该院门诊量达142436人次,较两年前同比增长15%。“现在看病太方便了。”门诊大厅里,这样的感慨已成常态。这背后,是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生动兑现,更是该院探索智能化、个性化卓越服务的决心。
生命竞速,让“危急时刻”有“无缝守护”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2023年8月28日深夜,金称市镇青山村一男子突发持续胸痛。求救电话拨通后,邵阳县人民医院的5G智慧急救体系瞬间激活:精准定位最近急救分站,线上急会诊同步开展,远程心电图直传,心梗诊断迅速明确。一场生命接力随即展开:院内绿色通道秒开,心内科介入团队严阵以待;院外医护火速出发,途中与转运救护车“会师”抢救。患者抵达医院后,无缝衔接送入导管室,支架成功植入……生命转危为安。
这场成功救治,得益于医院打造的5G智慧化急救网络和5个急救分站。医院将“救治关口”前移,实现“上车即入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等)、ICU之间信息共享、无缝联动,构建起立体高效的“生命急救高速路”。
“一辆救护车出发,背后是整个医院救治团队在支撑”。该院医务科主任谢小勇介绍。2023年底升级的院内急救流程,让救护车成为移动监护站: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实时回传,专家团队远程研判并提前部署抢救力量;随车医生可通过视频与院内专家联合会诊,在救护车上实施精准早期干预,真正实现 “院前院内零时差”。
“我们构建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生命防线,完善‘五大中心’,建立急诊快速反应小组,确保急诊救治‘零停顿’。”谢小勇强调,医院还针对疑难疾病组建多学科(MDT)专家团队,提供规范化、一站式诊疗方案,让患者获得强大医疗后盾。
关爱延伸,让“出院回家”享“持续温情”
医疗服务不止于院墙之内。在邵阳县人民医院,“家庭随访”作为卓越医疗的温情延伸,正将医患纽带系得更紧。
“真没想到,出院回家了,医生护士还专门来看我。邵阳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真好。”当该院专家团队出现在罗城乡罗城村王女士家中时,这份意外关怀让她感动不已。作为肝胆外科出院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王女士复诊和居家护理存在困难,科室团队主动上门,查看伤口愈合与T管状况,询问身体恢复情况并给予专业指导。这份延伸至家中的关爱,抚平了患者不安,也温暖了人心。
出院随访这座医患“连心桥”,是促进和谐、提升满意度的金钥匙。自2023年8月以来,该院家访足迹遍布全县所有行政村,惠及600余名患者。实实在在的付出换来了信任的攀升:住院患者满意度从2023年初的89%跃升至2024年7月的98.97%;门诊患者满意度从91.51%升至96.77%;患者忠诚度从89%提升至97.77%。
该院党委始终将人文关怀摆在突出位置,致力于打造“有爱的科室,有温度的医院”。同时坚守公益初心,通过健康讲座、义诊活动、急救培训、志愿服务、爱心捐助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各科室立足实际创新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延伸优质服务触角,搭建多样化医患沟通平台,通过电话随访、上门回访与患者建立长久联系。这些举措如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暖流,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