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武冈举行。邵阳旅发大会的连续举办,有力带动了邵阳旅游业的兴盛与发展。
一是以办会为载体,营造了旅游宣传氛围。比如,第一届旅发大会的“美丽邵阳,浪漫崀山”,第二届旅发大会的“云上花瑶,与你相约”,第三届旅发大会的“南山放歌,巫水夜游”,都较好地结合各地特色,打造品牌亮点。二是借办会契机,强化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几大旅游要素,优强项、补短板、填空白,推动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上台阶。三是活动引领,拉动了游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着眼“办一次会、兴一座城、促一方旅”,以篝火晚会、演艺剧场、风情街、山水游、快乐购等旅游业态的融合与创新,升级与发展,通过美景、美食、美妙的立体式呈现,做山水文章,品人间烟火,展示魅力,彰显引力,确实“破圈”式收获了一波利好。
但毋庸讳言的是,虽然通过改造升级,景观新了;通过宣传营销,名头有了;通过办会带动,旅游来了,但在热闹的盛会之余,还须进一步推动常态长效化,提升旅游产业的“增量”与“常量”。
第一,变“网红”为“长红”。“网红”自带“流量密码”,一夜蹿红,风头无二。但“网红”往往“短命”,红极一时,便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大都是过度“炒作”惹的祸。没有“底子”,后继乏力;没有创新,成了“老面孔”,所以“热气”一过就“凉凉”。比如某地的“烧烤”,当初万人空巷千里迢迢去“赶烤”,摊位一席难求,现在咋样?
第二,既要表面有“变化”,更要深层有“文化”。旅游不只是铺几条“仿古街”,刷几堵马头墙,装几个“老店铺”,造几条深巷子,更要挖掘人文历史,赋予文化内涵,讲好名人故事。比如,武冈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是有史可考的千年古城,亦是货真价实的封藩王城和南明政权都城,还是陶渊明祖父陶侃任过县令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的武冈文庙其原址即为陶侃当年所修的学宫。作为“国保”文物的武冈古城墙,可以说每块砖头都是故事,都是最精彩纷呈最引人入胜的旅游亮点。
第三,不要“野蛮仿生”,要“土生土长”。要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做好“自己”;不要生搬硬套,东施效颦。模仿的东西容易“速成”,但千篇一律,自然没有生命力。“复制”的旅游景点和模式必然同质化,同质化的尽头是“死路”一条,差异化才会带来勃勃生机。而差异化的核心就是本土化,把本地特色、本土资源、本真元素融入当地旅游要素,可触、可感,生动、鲜活,有人气、接地气。比如,有温泉,开辟冬天浴池“软磨硬泡”;地居高寒山区,发展“不要空调”的避暑度假;拥有江湖之滨或草原山地,打造帐篷露营的休闲地等等。这样的旅游,才是“对路”且有“出路”。
(作者单位:市文化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