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过去,大家对脑卒中了解不多,总认为其发病突然、难以预防。如今,通过‘村村响’广播和宣传栏的广泛宣传,村民的防范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学会用‘120口诀’来识别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6月中旬,洞口县石柱镇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刘桂芳的这番话,生动展现了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后,脑卒中防治知识深入基层所带来的新气象。
去年11月1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专题询问6件2024年度重点处理代表建议,并交办了审议意见。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热点难点,以“调研—询问—督办—跟踪”闭环机制,推动新邵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西部县市奶业发展、脑卒中救治提速、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规范非机动车驾驶以及未成年人食品、用品质量监管6件重点建议落地,将监督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与民生实惠。
打通产业堵点促升级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产业,产业升级难点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去年11月的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上,市人大代表直指新邵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企业创建示范指导和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的痛点,正是抓住了产业升级的“牛鼻子”。
问题即方向。针对专题询问会指出的症结,市工信局在园区企业创建示范指导、政策宣传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众科新材料等4家企业提供“一对一”申报指导,并主动上门“送政策、解疑惑”;通过开展全市产业链群现场推进会、产业链长定期到一线、编制惠企政策一本通等形式加强政策宣传,有效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竞争力。
监督“问效”,也精准聚焦于西部县市奶业发展的短板。面对专题询问会揭示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够”问题,市政府迅速响应,制定邵阳市西部县(市)奶业发展生态圈建设处理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并打出“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1月至4月落实奶业奖补资金319万元,拨付粮改饲等项目补助资金620万元。
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很快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活力。城步儒林镇清溪村奶牛示范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政府项目资金支持,今年已完成栏舍升级改造,新增存栏奶牛1000头,预计年产鲜奶可达1.8万吨。
守护民生关切增温度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视线,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提高急性脑卒中救治成功率、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专题询问会中被“摆上台面”。
针对专题询问会上提出的“基层医疗机构卒中防治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市卫健委全盘接收,强化科普宣教,推动脑卒中防治体系升级:开展“中风120”“BEFAST”识别法全覆盖宣传,群众识别率不断提升;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立卒中绿色通道,急性脑卒中患者平均救治时间缩短至60分钟以内。市政府还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纳入2025年市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从发病到溶栓,只用了不到60分钟。”18岁脑卒中患者小王(化名)去年底因急性脑梗,在救治“黄金时间”被室友送往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最终转危为安。
就业是民生的“温度计”。市人社局以专题询问推动就业服务提质增效,2025年与部分发达城市签订劳务协作协议10份;建设就业帮扶车间1223家,成功吸纳1.27万名脱贫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深入开展“311”就业服务行动(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免费技能培训);科学布局“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确保2025年全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总数不少于60家。
技能提升与岗位拓展的双轮驱动,让就业更有质量。“我做泥工匠七八年了,总认为没必要学,觉得很简单。但这次培训让我受益良多,饭碗端得更稳了。”邵阳县塘渡口镇联合村的陈扬近参加完邵阳县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后,如此感慨。
从与死神赛跑的“黄金救治”,到赋能成长的“技能培训”,市人大常委会用监督力度守护民生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感可感可触。
破解治理难题固根基
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既要解决“当下问题”,更要根治“长期矛盾”。“未成年人食品、用品质量监管”“规范非机动车驾驶”,是近年来代表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对此,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直戳痛点,推动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分类施策、动真碰硬。在未成年人食品、用品质量监管领域,市市场监管局以“一户一档”数据库为抓手,录入校园周边商户信息1699家;推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新增“互联网+明厨亮灶”接入点位1853个,基层监管效能提升30%。
在非机动车规范管理领域,市公安局交警部门依托无人机空中巡航、“宝庆铁骑”地面处置的“空地一体”巡查模式,严厉查处摩电不戴头盔、违法载人、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红灯等易肇事肇祸违法行为。2025年以来,全市累计查处不戴头盔、违法载人、无牌无证、闯红灯、逆行等摩电重点违法行为3.56万起。“现在闯红灯的少了,骑电动车更安全了。”市民陈先生的感受,印证了治理实效。
从产业堵点的精准疏通,到民生关切问题的暖心回应,再到城市顽疾的深度治理,市人大常委会以“问”为起点,以“改”为目标,以“闭环监督”为保障,在“问”与“改”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民生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