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市水东江镇长胜村,这座藏在湘中大山褶皱中的小村落,户籍人口仅3200余人,山多地少。在恢复高考以来的48年里,走出了600余名大学生,其中有180余名重点高校生、18名博士和8名海外留学人员。被誉为“邵阳高考第一村”。
大山深处,为何能飞出如此多的“金凤凰”?
6月17日,记者走进长胜村,探寻他们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故事。
高楼平地起,读书是根基
长胜村面积6.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少,经济来源只能依赖黄花和柑橘,经济落后,“七里长冲”是人们对这里的描述。但长胜村民众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崇文尚武,私塾学堂众多。
到解放初期,村里仍有3个私塾学堂。村民们遵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家规家训,对学习成绩优异者,大家互帮互助,东家缺什么,西家就凑什么,自觉捐钱捐物,鼎力资助学业。谁家孩子高考金榜题名了,乡邻们就会备点礼品上门祝贺,助学奖优、礼尚往来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且,长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讲究男女一样,读书为上。
“可大堂”“积余堂”“明德堂”等建于明清时期的宗祠,门联上赫然刻着:“可以读可以耕可以仕可以世守,大其志大其量大其学大其家声”“高楼平地起,读书是根基”等耕读传家精神,早已融入骨血。“高楼从地起,万事书打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等朴素的治家格言被郑重地刻在了展馆墙上。
“知识改变命运”
在长胜村,村口矗立着一块刻有“知识改变命运”的石碑,是长胜村家风传承的写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茂生堂曾送秀回忆起自己艰苦的岁月,眼里噙满了泪水。她的丈夫申树容在水库拉闸泄洪时不幸罹难,年纪轻轻的她带着两个年幼女儿和腹中的遗腹子,哭喊着送走丈夫。瘦弱的她,苦爬硬撑顶起破败的家。当时,家里较为值钱的就只有几只下蛋的母鸡。
送儿女读书,成为这个贫困家庭的唯一出路,也是她的倔强坚持。
每隔一段时间,曾送秀就会小心翼翼地把积攒下来的鸡蛋装进篮子,步行至六七里地的集市售卖;为了不耽误干农活,她经常天没亮就出发了。
家禽、黄花是这个家所有的经济来源。每一朵黄花、每一个鸡蛋,被换成了学费,最终将三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大学的校门,送出了锦绣前程。
“我上有姐姐,下有弟弟,我曾经多次想辍学打工,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是母亲一再地咬牙坚持,背负了所有的压力。”二女儿申辉贤回忆道。本硕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她,无数次感恩于母亲当年的坚持。
曾送秀家,是长胜村的缩影。
青少年励志展览馆里,排列着村里所有大学生的名字与照片,成为村庄最宏伟的风景线。
长胜村,越来越多的儿女,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只比读书,不比砌屋
当别村攀比楼房高低时,长胜人关心的永远是谁家孩子又考上了名校。“只比读书,不比砌屋”已成全村共识。
“在我们这个穷山窝里,想要有出息,就只能拼命读书走出去。”申伯胜退伍回乡干过农活、当过教师;在“晴天漏光、雨天漏雨”的土坯房里,崇文重教的他始终向子女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你们想读书,当牛做马也要供你们上学!”
后来,申伯胜的大女儿和儿子主动放弃学业打工养家,全力支持弟弟申理滔求学,诠释了家族合力。
2001年,高考失利的申理滔,全家没有责备和气馁,而是鼓励他重塑信心。第二年,申理滔成功考上本科,最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博士。
“打工潮”到来后,村里许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别的村挣钱回来盖新房,房子越盖越好;而长胜村民挣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儿女全部送进大学校园。
“与其和别人比砌屋,不如和别人比读书。”原村支书赵有志在岗位上掷地有声。他带头先不建房,潜心培养儿女读书。
最终,他的女儿赵黎平考入武汉大学;儿子赵金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在浙江省交通厅工作。
“谁家出了个大学生,全村人都会敲锣打鼓去送礼道贺;考上清华北大的奖励5000元,考入重点大学的奖励2000-3000元不等,这份奖励在当时堪称巨款。”现任村支书申哲,指着展柜里泛黄的账本介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长胜村已开始设立了奖学金,村集体累积发放了奖助学金20多万元。
反哺家乡,改变大山
读书,改变了长胜村儿女的人生轨迹,也改变着这个贫瘠山村的面貌。
近年来,越来越多走出大山的学子开始将目光、资金投向家乡,反哺家乡。
2016年前,长胜村还是道路泥泞的穷山村。
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周奉明、申良方等人牵头成立乡亲联络组,点燃了在外游子的乡情。
曾桢带头捐资85万元加固400年历史的“可大堂”;新辉驾校校长曾倩连续5年不间断的每月资助300元给低保老人;38位在外游子共捐资近40万元注入村集体发展基金,投资收益用于村集体发展。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真正的价值在于用所学改变家乡。”申哲每年都会收到来自长胜村儿女的信息和捐赠。
近5年来,爱心资金700余万元汇聚成流:17公里水泥路畅通无阻,6公里电网改造点亮山乡,2900米灌溉管道贯穿田野,6座山塘水库焕发新生机。
“以前在外打工最怕开学,现在家门口就能赚学费了!”村民申大姐笑靥如花。“胜才黄花菜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留守妇女指尖翻飞,金黄的花蕾化作增收的希望。合作社的烘干房里,黄花菜的甜香混合着村小学的琅琅书声,飘向村口那方写满信仰的石碑。
走进今日的长胜村,“为群众办好事 让群众办好事”映入眼帘,申哲翻阅着新的建设方案,远处山塘波光粼粼。
长胜村最珍贵的“存款”,不是银行里的数字,而是村民夜话时对儿孙前程的憧憬。长胜村创造的教育奇迹,是用几代人的努力换来对知识的敬重,用榜样的力量建立起传承的链条,用离乡的深情托举起家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