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5

走进毛泽东文学院

黄 田

去毛泽东文学院学习,是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没想到,这次我有幸入选毛泽东文学院举办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改稿班,多年来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不过,说起这次改稿班,还真有点戏剧性,我差点错失良机。

今年2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发掘和培养湖南省少数民族作家,推出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助力新时代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湖南省作协在网上发布了“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学改稿班征稿启事”,计划5月上旬办班。以往许多改稿班对学员有4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唯独这次没有。我便挑选了一篇自以为满意的4000多字的散文,和报名表一起发至邮箱,静候佳音。可是,左等右等,5月份过去了,仍毫无音信,也没在省作协微信公众号上看见开班的消息。

6月初的一天,我在上班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看是显示外地号码(我在浙江工作),就马上挂掉了。第二天,这个电话又打来了,我还是不耐烦地接了。我先不做声,只听对方说:“我是毛泽东文学院的工作人员,请您参加这次少数民族文学改稿班,到时候将有湖南文学界前辈和多家知名刊物主编到现场指导写作。”听到这句话,我顿时喜出望外,但又很不好意思,就赶忙道歉,并表示衷心感谢。心想,如果不接这个电话,我将失去这个日思夜盼的重大机会,后悔终生。

接到这一好消息,对于过去参加过毛泽东文学院改稿班的作家来说,可能不是很激动,但从未进过毛泽东文学院学习的我却如孩童般雀跃。当即通过微信将喜讯分享给亲朋好友及当地作协领导,收获满屏祝贺。他们纷纷叮嘱我要珍惜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潜心学习,打磨佳作,不负此行。

6月13日,怀着满腔期待,我从浙江金华踏上高铁,一路飞驰来到文化名城长沙,走进庄严的毛泽东文学院,与来自全省的33名学员一道,开启了为期3天的学习。期间,我们得以近距离聆听湖南文学界前辈及《民族文学》《芙蓉》《湖南文学》《红岩》《湘江文艺》等知名期刊主编的倾囊相授。他们不仅对提交的作品细致点评,真诚指出不足,还热情分享亮点,更勉励大家发挥题材优势,深入生活,关注当下,努力创作出有鲜明辨识度的作品,以独特性吸引编辑目光,为湖南少数民族文学增光添彩。

许多学员初抵毛泽东文学院时,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满怀新奇与自豪。报到当日下午,大家便纷纷驻足,在毛泽东文学院庄严的门庭前和镌刻着“湖南省作家协会”的巍然巨石旁打卡留影。

一天,趁午休时间,我与几位学员不约而同地走进毛泽东文学院一楼的全省文学作品展厅。展厅内,各市作家的著作依地域整齐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那些厚重如砖的文集、装帧考究的选本,无不彰显着湖南文学的深厚积淀。指尖掠过书脊,仿佛触摸到文字的重量,心中既震撼,又油然生出敬畏——这浩瀚的文学世界,值得我用一生去探索与学习。

随后,我缓缓走进“毛泽东与文艺展厅”,一股庄重而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柔和的灯光洒在展品上,仿佛给它们都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与文艺相关的文献资料,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又与文艺紧密相连的历史。

转瞬之间,3天的时光便悄然落下帷幕。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此时,落日的余晖温柔地倾洒在毛泽东文学院门外那块巨石上,“湖南省作家协会”几个红色行书大字被镀上一层璀璨的金边,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文学的神圣与庄严。

就这样,我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毛泽东文学院。然而,那份对毛泽东文学院的深深眷恋,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充满诗意和梦想的土地上。

(黄田,绥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