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5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读聂世忠教授新著《艺海泛舟》

袁 龙

当我拜读完《艺海泛舟——聂世忠文艺思辨录》时,书中的一些篇章让我想起聂世忠教授的一些过往。在此,谨为读者“知人论文”提供一个注脚。

聂教授是个不忘初心的评论家。他少年时便随邵阳名家陈西川先生学画,高考时他却报考了邵阳师专中文系。在邵阳师专中文系学习期间,他不但没有放弃画笔,反而饱读艺术学、美学理论著作,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为后来的美术理论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毕业后,他在邵阳市工业学校、昭陵中学教了多年美术。美术在中学是边缘科目,并不能展现他的理论研究特长。他不忘初心,不断撰写并发表美术相关的批评与理论文章。本书便收录了他早期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批评理论文章,如《倾斜的美术批评》《“丑”的遐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等。这为他后来调入邵阳学院从事理论教学积累了学术成果。

聂教授是个立足邵阳,放眼世界的学者。鲁迅在谈中国现代木刻画时提出:“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或许启发了聂教授在文艺批评研究过程中注重立足邵阳,放眼世界。

一方面,聂教授以邵阳文艺的“在场者”自居,十分关注邵阳本土文艺的发展。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有对宝庆竹刻、滩头年画、高沙戏剧硬盔制作等邵阳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也有对“绘画之乡”邵阳地域美术风貌、邵阳油画、邵阳书法的群像批评,以及对陈西川、李月秋、李巍、周冰、雷小洲、邓新影、龙福云、袁树雄、刘金铎等不同门类文艺家的个案批评。他甚至对邵阳市两水四岸景观设计、邵阳街头的招牌广告设计提出批评,对邵阳美术馆建设提出建议,意在提升市民审美水平,发挥美术馆的社会功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一个邵阳籍批评家对邵阳文艺继承传统、自我革新的激赏与期待。

另一方面,受魏源等邵阳先贤“睁眼看世界”精神的影响,聂教授又是一位开放包容、客观冷静的“旁观者”。面对西方文艺传统与各种文艺思潮,他旁征博引,探析中西传统美术存在的差异、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们对“人性的尊严”的共同追求。面对世界的急剧变化,他清醒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艺术全球化”,并论及中国油画的投资价值。在担任设计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的教师时,为了弄清楚“迪赛诺(design)”这个概念,他前往广西三江,求教于来中国交流的罗马美术学院绘画系的特劳蒂教授。三江之行解开了困扰他多年的疑惑。他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发表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水彩教学探索》《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课程教改录》《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改革创新论》等多篇论文,为邵阳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

聂教授在退休之后出书,无关名利,可以让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他从一名美术爱好者成长为一名美术专业教授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与心路历程。让我们为其不忘初心的职业选择,也为其立足邵阳、放眼世界的批评研究而点赞!

(袁龙,文学博士,任职于邵阳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