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5

严守耕地红线,看土地保护利用的“邵阳实践”

——写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土地日之际

易 蓝 彭少飞

位于大祥区罗市镇和平村的市农科院曾桥水稻基地。

新宁县农田示范基地。

绿水青山的邵东市杨桥镇井泉村。

土地,是厚载万物的坚实根基;沃野,是孕育希望的生命摇篮。守护每一寸沃土,就是保护我们生生不息的家园。

今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我市按照“统筹布局、系统谋划、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思路,建立起耕地保护“一张图”,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有序规范土地管理,做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大文章。

撂荒地化身“希望田”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在邵东市仙槎桥镇钢厂村,连片玉米长势喜人。饱满的玉米棒上冒着嫩黄的缨须,正铆足了劲向上生长,微风拂过,沙沙作响,仿佛在田野里奏响了一曲丰收的赞歌。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竟是一片撂荒地。

“这一地块是坡地,最大的问题就是水利灌溉。以前,村民们试着种水稻,收成欠佳,导致种植意愿不高,久而久之就荒了。”钢厂村党支部书记左汉秋说,加上仙槎桥镇是一个工业乡镇,大家从事工业的意愿高,土地的收益相对较低,最终导致闲置地越来越多。

转变发生在去年3月。在仙槎桥镇发起的“村企联动、以工促农”活动中,爱心企业邵东市和天电镀中心有限公司主动与钢厂村结对,对无人耕种的荒地进行地块翻挖、水系疏通和土壤土质改良,让昔日的撂荒地成为了致富的良田。

“有了良田,大家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左汉秋算了笔账,农作物收益再加上村民耕种时节的劳务收入,一年下来,能为村民创收40多万元。

“村企联动、以工促农”活动是我市以工业优势带动农业生产,助力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的一大创新举措:针对落实耕种困难的地块,由结对村(社区)与农户达成地块承包使用协议,助农企业则负责地块翻耕、种植和后续管护。产出的农作物由助农企业负责销售或自用,最终达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局面。

“我们镇上企业众多,通过村企联动,一方面可以盘活闲置撂荒的耕地,另一方面还能拓宽各村农产品销售渠道。”仙槎桥镇镇长赵冠敏介绍,目前,全镇26个村已与29家企业完成结对帮扶,有效解决了耕地恢复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恢复后无人耕种、耕地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工业经济与耕地保护同频共振。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推动抛荒耕地复耕复种;优化耕地资源监测系统,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家底动态掌握;健全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加大土地整理、复垦等项目投入,有序推进“耕地下山、林果上山”;完善市、县、乡、村、组五级“人防”机制,强化空、天、地“技防”手段,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建立健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等常态化联络机制,完善“违法占耕”责任追究制度……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落细,我市越来越多的撂荒地化身“希望田”,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重赋能下,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废弃矿区重获“新生”

隆回县荷香桥镇新民村天龙坳,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石头山”,土壤层薄如纸片,雨季水土流失、旱季尘土飞扬,然而如今,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柏木。

当地村民阳小勇回忆,过去在天龙坳村道上骑摩托车如同进了沙漠,尘土满面;现在就算是夏天也比较凉爽,一路柏香扑鼻。

事实上,我市许多自然倒闭的矿山,像过去的天龙坳一样,稍微遇到干旱,连杂草都不长,只留下满目疮痍。

历史遗留矿山有多少?在哪里?面积多大?隐患多深?为全面了解情况,2021年,我市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市12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全面启动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共核定历史遗留矿山820个图斑,751个矿点,面积1046.64公顷。

在摸清底数后,我市出台了《露天矿山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还清欠账,杜绝新账,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历史欠账“刮骨疗伤”,对新账严格规划管控,积极探索岩溶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模式。

结合行动方案,我市根据历史遗留矿山的总体布局,分区施策,充分挖掘各县市区修复特色,综合采取辅助再生、生态重建、转型利用多元方式,扎实有效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武冈市试点探索“生态修复+废弃土石料利用+国有建设用地”修复模式,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矿山面积28.53公顷,削坡减荷产生可利用废弃土石料224万吨,新增可规划国有建设用地11.67公顷。

隆回县采取“生态修复+土地增减挂钩”模式,将坡度低于25度、水利条件良好的废弃矿点全部修复成耕地,增加全县耕地面积;将坡度大于25度的废弃矿点修复为林地,将高陡边坡修复为草地,形成一幅土、林、草相间的田园风光图。

邵阳县采取“生态修复+油茶种植”模式,将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图斑主导修复方向定为园地,种植油茶树。

新宁县采取“生态修复+林果经济”模式,修复种植脐橙面积约8公顷,为百里脐橙连崀山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邵东市采取“生态修复+中药材种植”模式,将破坏土地资源的废弃矿山因地制宜修复为耕地,种植中药材,推进廉桥医药特色小镇建设。

……

针对新建和生产矿山企业,我市更是构建了一套全链条管控机制:所有新建和生产矿山企业均编制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设立矿山生态修复基金专户,累计计提资金8083.72万元,确保矿山关闭后实施生态修复资金到位;实行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年度验收、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分期验收、矿山生态保护修复闭坑验收等制度,压实矿山企业生态修复主体责任,督促矿山企业落实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履行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义务。

提升土地含“金”量

贫瘠山村变身旅游胜地,闲置土地蜕变为黄金资源——这是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的真实写照。

向家村位于隆回县东部,村内山多田少,土地贫瘠,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后来,村里瞄准乡村旅游赛道,却又面临重重挑战: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用地需县域统筹用地指标;另一方面,在“三区三线”管控要求下,山高谷深的地形让选址难上加难。

为此,资规、农业农村、发改、环保、林业等部门共同参与项目联合选址机制,将项目纳入岩口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用地,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依托村内两个水库及广袤林地,精准划定旅游核心区与生态缓冲区,既满足“星空露营基地”“水上乐园”等项目用地需求,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随后,一套“组合拳”在向家村打出:对符合设施农用地备案条件的,及时办理备案手续确保合法合规;对需办理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手续的,采取“点状供地”模式,按地块功能灵活供地,减少土地浪费;对旅游基础设施,在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按原用途管理。同时,将废弃小学改造为文化振兴基地,把闲置宅基地和废弃荒地整治成特色民宿与农事体验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低效用地。

土地要素的高效配置,让向家村的乡村旅游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游客的涌入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更催生了农产品加工、民宿运营等多元业态。村民们纷纷感叹:“过去守着薄田过穷日子,现在土地成了‘聚宝盆’。”

为推动区域空间持续增值,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村庄规划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乡村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开展乡村振兴。与全国优秀团队合作,开展片区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推进犬木塘片区、小江湖片区详细规划编制,完成邵阳市高铁新城核心区概念规划暨综合开发策划方案,打造特色鲜明的精美城市和城市开发热点。

在要素配置方面,我市更是围绕“3×3”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等,建立起重点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落实重大项目“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直督办”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对用地预审、空间规划调整、压矿地灾评估等业务提前介入,并指派专人负责跟踪服务。

“每一块土地都是创造幸福的源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新征程上,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牢记职责使命,统筹发展和安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支撑。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申兴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