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

只为学生“吃饱”更“吃好”

——市十一中以“三抓”助力教学提质纪实

邵阳日报记者 李 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识的传授必须循序渐进,能力的提升更要久久为功,这正是“教之道,贵以专”这一古老智慧蕴含的深刻哲理。面对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市十一中既不盲从附和,也不焦躁冒进,始终紧扣“博敏信行”的校训,脚踏实地、稳步前行,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锐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构建起“抓教研、抓常规、抓课堂”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体系,用爱心与耐心守望教育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教研强基

构筑教师成长立交桥

教师的高度决定教育的厚度。市十一中以教研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搭建多元立体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着力锻造一支“善研能教”的教师队伍。每周固定的“教研日”活动,坚持“集体备课”“名师示范”“磨课评课”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教师教学能力阶梯式提升。

荣获第四届邵阳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市直高中英语组二等奖的李晓芳,将竞赛经验反哺日常教学:针对英语课堂参与度低、文本分析浅表化、写作迁移弱等问题,通过分层任务激活参与、多维支架深化理解、阶梯训练强化迁移等策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互动、分析深度与写作能力。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她与徒弟毛新贵共同编写的晨读校本教材《高中英语主题晨读》成为校本教材典范。

每月举行的“教学基本功擂台赛”,让青年教师在竞技中锤炼本领。这种“传帮带+赛促教”的培养模式,使近三年新入职教师成长周期明显缩短,该校青年教师在业务测试、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获省市级荣誉80余项。

常规铸魂

夯实质量提升压舱石

教学质量提升需要制度护航。市十一中创新实施《教学常规量化考核方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行动指南。翻开统一印制的教案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栏目必须完整填写。教学部门通过“一体化综合检查”,要求教案提前一周完成,确保环节齐全、内容详实,缺项或简案均会扣分,优秀教案则作为评优依据。

新教师需遵守“听课笔记检查”制度,每周至少听课1节,详细记录亮点与反思,教研部门定期反馈指导,助力其迈好职业“第一步”。

“双减”政策下,该校严控作业量,推行差异化设计。教学部门通过检查作业量、批改频次、纠错情况等强化管理,对超量、低效作业班级预警约谈,同时展示优秀作业范例,促进质量提升。

课堂革命

打造素养培育主战场

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在课堂。市十一中构建起“三维督导”体系,让每堂课都成为精心雕琢的教育作品。

该校对教师的学期教学计划和阶段性总结进行专项督导,将备课质量与课堂实效作为检查重点,教学计划需明确进度安排、重难点突破策略及学生素养培养路径,阶段性教学总结则要善于分析教学成果,反思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目标达成度、方法创新性、学生参与度……这是市十一中课堂教学考核的硬指标。该校坚持“三维督导”体系,校值班行政领导早中晚三次巡查、教学部门每天不定期抽查的同时,以党支部书记肖芳、校长郭鸿为首的学校听评课小组开展“不提前通知、不限定科目、随机选课”的推门听课活动,重点推中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的“门”,让教师们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示范课”。听课后,则通过一对一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短板,促进教学策略优化,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这种“把脉式”指导,使青年教师课堂优良率从48%提升至75%。

在市十一中,质量监测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改进教学。根据监测情况,教师们调整教学方案,精选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确保“阶梯化”,让学生们“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以高一数学备课组为例,在本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中,全年级学生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相关题目平均得分率偏低,教学部门精准定位“教师授课时过度依赖PPT动态演示,学生缺乏亲手绘图的体验,且练习题设计梯度不足”这一痛点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以“可视化+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辅以分层设计练习和针对性辅导,在第二次单元测试中,学生同知识点题目得分率提升了27个百分点。

当晨光掠过教学楼顶“求实创新”的金色大字,市十一中正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育人智慧,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笃行不怠。正如肖芳在教师发展论坛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要让每堂课成为星火燎原的原点,以高质量教育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