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市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并于2018年、2021年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历经七年不懈努力,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6月10日,我市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大会,部署下阶段全市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在迈向新征程之际,回顾过往,我们满怀自豪,铭记那些为文明城市创建付出的艰辛努力。
攻坚夺关,机制先行
近年来,我市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定位为“民心、民生工程”。相继出台《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计划》《邵阳市开展文明城市全域创建的责任清单》等文件,制定3个年度目标,明确八大工程36项任务,将创建任务细化到具体单位、环节及措施。同时,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法治化手段规范市民文明行为。
在工作机制构建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文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格局。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赴一线指挥调度、解决问题,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联动配合、协同发力,推动实现“一把手”指挥、“一盘棋”统筹、“一班人”攻坚、“一张图”实施,确保层层抓落实、事事能落实。
全市定期召开创文工作推进会,聚焦创文任务清单,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督查中发现的重点问题,深入调研分析,明确责任主体,全力推进工作落实。组织督促各责任单位主动作为,确保创文工作取得实效。工作中,我市创新建立“网格化+联合执法”机制,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针对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难点区域,开展“三清六乱”整治,拆除违规广告,规范停车位2.3万个;首创“送解优”服务码,企业扫码即可享受政策咨询、审批代办等12项服务;营商环境110平台推行“企业点单、部门接单”模式,让企业感受到“邵阳温度”;147个市直单位与社区联点共建,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解决“学位、车位、厕位”等民生实事2075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我市常态化开展“爱润邵蕾”“童心向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八礼四仪”等活动;专项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净网”“护苗”等五大整治行动;高标准建成邵阳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市城区所有社区实现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室全覆盖。
坚持创建靠民,凝聚磅礴力量
我市广泛发动群众,凝聚群众力量,践行全民共建共享理念,让市民真正成为创文工作的“主角”。全市掀起创建热潮,超20万人次直接参与到各项创建主题活动中:交通路口的“红马甲”,风雨无阻开展文明劝导;社区里为独居老人送餐的“爱心送餐员”,脚步不停;校园门口“护学岗”的旗帜,日夜坚守;北塔区市民文明巡访团的1500余名普通市民,化身“城市啄木鸟”助力城市提质;117.21万名文明实践员、8192支志愿服务队伍,成为我市文明实践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一支支文明实践队伍,一抹抹“邵阳红”,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闪耀在每一条街巷,温暖着每一颗心灵。
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集市”热闹非凡: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文创产品,志愿者为老人免费理发,孩子们在“四点半课堂”专注阅读;社区邻居节活动现场,邻里之间谈笑风生、互帮互助;苗儿村通过积分换岗位、换建材的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双清区观音塘社区构建“片长、组长、邻长”三级自治网格,将矛盾化解在邻里笑谈之间。这些场景,是我市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个市级中心、12个县级中心、202个实践所、3636个实践站)和562个文明实践基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缩影。近年来,全市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5200余场,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
我市持续开展“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推动殡葬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等系列活动,并以文明实践站 “道德超市”为载体,将乡风文明转化为信用积分价值,在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重塑乡风。北塔区田江村推行“12345”模式,凭借一纸村规民约规范红白事:彩礼不超过2万元,丧事不摆流水席,两年为群众节省红白事开支240万元。村民刘建华简办父亲丧事,并将省下的4万元捐建村图书室。从“干部用脚步丈量文明”到“群众以热情参与创建”,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建共创共享”,邵阳的文明之路,由全体市民共同铺就。
坚定创建利民,谱写幸福篇章
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住房保障、交通道路、教科文卫、社会福利等民生实事为重点,持续改造老旧小区、供水供气管网、城市主次干道,大力建设学位、车位、床位、厕位,实行市内公园、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全年免费开放。如今,在邵阳,“人民城市为人民”已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一幅幅文明和谐、幸福生活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城市书房内,弥漫着宁静与惬意;城市主干道和背街小巷中,车辆停放有序,成为一道道风景线;城市驿站里,“红马甲”忙碌穿梭;斑马线前,驾驶员习惯性文明礼让;资江南路,爷爷奶奶们吹拉弹唱;城南公园里,欢声笑语不断;大祥区西外街老街建筑修旧如旧,激活文旅融合活力;双清区鼓楼亭社区,曾经“空中缆线如蛛网”,如今整洁一新;北塔区资新社区“玖玖红”爱心食堂,饭菜飘香,每日为200余名老人提供平价餐食,暖胃更暖心;九井湾社区通过“三方共担”为28栋老楼加装电梯,76岁的张桂兰感慨“终于不用爬楼了”。这些蜕变,让文明创建与民生幸福同频共振,勾勒出一座“快乐宜居”之城。
我市坚持将创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协同推进,推动营商环境在全省排名从2021年的第十一跃升至2022年的第七、2023年的第五,再到2024年的第三,为稳经济、促增长提供了有力动能和保障。2021年以来,全市引进项目1319个、投资额3415亿元,其中三类500强项目85个,构建起具有邵阳特色和优势的“3×3”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了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国家级经开区、百亿制造企业、上市公司等历史性突破。
在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我市秉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与执着,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效,以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邵阳篇章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