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处理好读书的“四种关系”,勤于学、敏于思,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关系。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庄子·养生主》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止境的,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我们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厚古薄今”是不对的,而“厚今薄古”同样也是不对的。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同时,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各类图书越来越多,更应该古今兼顾,既关注经典古籍,又紧跟最新学术成果,从古至今凡是有利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都可以一用。
正确处理“博”与“约”的关系。培根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由此可见,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古人谈读书,大多主张“博观约取”“由博返约”。“博”,指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约”,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择其书中精要,吸收精粹,化为简约。“博”和“约”是读书的两大法门,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曾国藩主张“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他认为读书应该沉浸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书中的内容。可见,古人在重视博学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由博返约”,如果说“博”是“约”的基础,那么“约”就是“博”的提高与升华。“由博返约”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要下一番功夫,需克服读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学习上。
正确处理“中”与“外”的关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冯青来在《文化与教育——教育理念的文化哲学沉思》中指出,“文化是一个目标,一个理想,最主要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倡导在阅读中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既要“不忘本来”,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海外有深远影响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及四大名著等,均体现了我国的独特文化魅力,在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中,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也要“吸收外来”,广泛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正确处理“知”与“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尤为重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火车头”“带头人”,应随时保持着“求知”的态度,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当好党的政策明白人、群众发展引路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与“行”是不能割裂的,党员干部应明白二者是互相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求“知”也践“行”,以“知”来指导推动“行”,用“行”来实践提升“知”,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优化自我、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