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朝的湖广行省参政杨璟派荆州卫指挥吴与宁攻占了武冈。尔后明政府改武冈路为武冈府,辖武冈(含今城步、洞口)和新宁、绥宁三县,与宝庆府同级。洪武六年(1373年),置武冈守御千户所。洪武九年(1376年),武冈府降为武冈州,属宝庆府,但仍辖新宁县。
对武冈的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辗转改封到武冈,在武冈繁衍传承了十四世。
朱楩本来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封藩甘肃岷州。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云南新归附,应该由亲王镇抚,于是把朱楩改封云南。但朱楩本是个桀骜不驯的人物,他在云南很有点不守法纪,建文元年(1399年),被西平侯沐晟向朝廷参奏了一本,于是被褫夺了王位,废为庶人,迁徙到福建漳州。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恢复了朱楩的王位。朱楩对沐晟的参奏耿耿于怀,总想报复。皇帝赐书劝喻朱楩,朱楩才收敛了报复心。但他沉湎酒色,废止了应有的礼仪,擅自收缴各部门的印信,随意杀戮吏民。得知这些情况后,皇帝大怒,褫夺了册封他的印信。不久,考虑到朱楩在建文年间久被幽禁拘系,就又把王位还给他。但朱楩怙恶不悛,仍我行我素。永乐六年(1408年),朝廷削去了他的护卫,罢免了他王府的官属,让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明仁宗即位后,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被迁徙到武冈,仍为岷王。
也许是吸取了历史教训,又或许是受武冈民风的感化,朱楩性情大变,既拥护朝廷,又维护当地州县的统治;也因受当地重视文化教育的影响,变得重视学习,关心民生。
岷二世是朱徽煣。天顺七年(1463年),朱徽煣薨,他的儿子顺王朱音瀼继位。朱音瀼患了疯痹病,屡年不能起床。朱徽煣的次子安昌王朱膺铺为他延医侍药,早晚不离左右。人们问他何以要亲自服侍,他说,武冈这一带的百姓对亲人特重感情,我这是向他们学习。宪宗皇帝听说这种情况,赐敕嘉奖安昌王朱膺铺,并对武冈的民风大加赞许。
武冈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把文昌宫拓为书院,命名鳌山书院,朱家岷王对书院一直很关心、支持,他们的子弟,大都成了书院学子。第八任岷王朱禋洪,还是书院的高材生。
武冈人喜欢吟诗作文,早有传统,至明代更发扬光大。
弘治十三年(1500年),靖王朱彦汰嗣位,已是岷王五世。朱彦汰字雪峰,爱好学习,会吟诗作文。他在城东郊法相岩迎阳洞右侧镌刻了两首自己写的诗:
“谁信人间有洞天,宝方真是不虚传。龙蟠怪石昂头角,蝠饮灵泉养甘年。”
“六月芙蓉生玉笋,三冬花乳长金莲。归来却忆桃源景,因为题诗壁上联。”
据题记可知,两诗是他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孟夏到法相岩游赏时有感而作。其诗后注释称“龙蟠怪石”“蝠饮灵泉”“玉笋”“金莲”均系当时迎阳洞中的景观。
朱彦汰在花乳洞右侧也有一幅诗刻,那是一首题为“岷藩雪峰题法相岩”的七律:
“不到岩前说更清,才临岩畔果分明。百年老竹抽新笋,万古乔木挺劲茎。情逐野猿怀主旧,机随江鸟动鸥盟。此中胜景非堪玩,故将銮舆寺里行。”
落款为“正德庚辰秋之吉”,即1520年秋。
浔阳(今属江西九江)人朱世熙,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任武冈同知,万历七年(1579年)五月转任四川别驾。张继志(字希孝、号松野,是个布衣,喜欢写诗)和另一武冈人刘文箕(字朴轩,先做官,后归隐家乡武冈)设宴饯行。
法相岩上刻有他们的唱和。
朱世熙:“皇明万历己卯夏五月,余转蜀之别驾,仙人刘朴轩、征君张松野饯此漫赋。几回梦不到蓬壶,万里风尘辍去途。古洞便轩终日住,浮名看破总虚无。”
刘文箕:“扫庐焚香坐桥壶,由来尘鞅总迷途。天台仙范重相约,欲觅还册事有无。”
张继志:“岱舆形胜拥方壶,花苇岩节即坦途。身世欲求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
其后,在法相岩摩崖上作诗刻的武冈人更多,百余米的法相岩的摩崖竟成了一条诗刻长廊。单“花乳洞”内外的诗刻就有三十多幅。
在明代,武冈一共出了五个进士。除了人才辈出,武冈文化空前发展和繁荣。众多的本土文人、外来文人,政府官员、布衣平民,同台献技,各逞风流,其作品异彩纷呈、相映生辉。
本土文人有于子仁、黄裳、林璧、刘文箕、甘廷玉、张继志、曹一夔、刘春莱等,他们或是官员,或为布衣。明末的潘应斗、潘应星是闪烁于文学星空的双星。潘应斗先是在明朝廷做官,后挂冠致仕,隐居城郊威溪的白香湖畔,与兄弟潘应星诗书唱和,甘贫守志,清廷三次征他出山做官而他没有去。潘氏兄弟均著述甚丰。
外来文人有朱彦汰、朱显槐、朱企金、朱企、廖道南、陆柬、杨志礼、周嗣昌、蒋时谟、朱諭、颜廷榘、刘钦、蒙大赉、谭文佑、冯璟、张同敞、王夫之等。他们有的是岷王或岷王的宗族,如朱彦汰是岷王五世,朱显怀被封为武冈王;有的是来武冈上任的知州、同知、训导、岷藩长史,如颜廷榘就是岷藩长史。有的是从京城来册封或者慰问岷王的朝廷大员,如廖道南就是来册封岷王的。这些人来了之后,往往要到街巷上和“都梁十景”去观光、游览。兴之所至,就要吟诗唱和。这些人的诗词留下不少,有的还刻在法相岩的石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