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8

史海钩沉

邹氏诂经堂藏书的去向

陈扬桂

诂经堂,是隆回罗洪(旧属新化)邹氏舆地奠基人邹文苏开办的研究经学、传授生徒的学堂。

作为著名的书香门第,邹氏家族爱书如痴。邹汉勋在写给邓湘皋的信里曾说,老邹家早年并不富裕,在书店垂涎那些买不起的好书,就像贫家子垂涎富家美食一般。邹文苏的6个儿子汉绩、汉璜、汉勋、汉嘉、汉章、汉池,个个都是宿儒大家,加上后人代钧、新垓等共7代,近50位子孙,均致力于舆地研究,著书众多。以享有盛名的道光《宝庆府志》为例,该志由宝庆知府黄宅中主修,邓显鹤总修,共148卷。其中,由邹汉勋兄弟撰写的篇目就有66卷:邹汉勋撰有《沿革表》1卷、《吏书》1卷、《户书》4卷、《礼书》7卷、《兵书》2卷、《刑书》1卷、《工书》2卷,志书《条例》也是由他主笔;次兄邹汉璜撰写了《大政记》7卷;五弟邹汉章撰写了《疆里记》22卷、《险要记》6卷;季弟邹汉池撰写了《藩封表》1卷、《氏族表》12卷。由此,也可以想见邹氏诂经堂著书藏书的盛况。

然而,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光是邹氏书香家族所著之书,很多都已经难觅踪迹了。这些书籍、书稿都到哪里去了呢?据当地群众称,土改时,政府组织民工挑运了很多书籍去新化县和宝庆府。

事实上,在邵阳和新化的图书馆中,邹氏所著之书并不多。邵阳松坡图书馆仅藏有《邹叔子遗书》三十卷(邹叔子即邹汉勋),包括《读书偶识》《颛顼历考》《五均论》《南高平物产记》《红岩碑释文》《学艺斋文存》《学艺斋诗词》七种。

要解开诂经堂藏书去向之谜,可参阅如下两则史料。

一是长沙《大公报》主笔李抱一的《邹叔绩兄弟遗书》:“邹觉人先生言叔绩(邹汉勋字)先生遗书,除刊行者外,尚有《经义拾遗》十二卷。乃先生校《船山遗书》时,见船山解经多断制不合经旨,随笔改削。后曾文正刻书,仍复船山之真。先生冢孙沅帆取遗稿厘订之,共四本十二卷,名《经义拾遗》,将付剞劂。沅帆卒,不果,遗稿不知犹存在否。先生兄弟六人,著作都甚宏富,亦多未付梓,仅各有诗少许存在,盖所著多随藏书焚去。藏书之处,名滨竹山房。清同治某年,土匪蜂起。罗洪有两六老爷,一为先生之六弟季深,一为某富翁。匪忮忿某富翁,久欲焚其居。入境,询土人六老爷所在。适近滨竹,土人误指之,匪遂焚之而去。”此处说是土匪仇恨罗洪富翁六老爷,放火误烧了邹家藏书。误烧的原因是邹汉池(字季深)在兄弟中排行老六,也称六老爷。烧的时间、土匪姓甚名谁,未见明指。

二是邵阳史家马少侨在《邵阳近百年大事纪略》称:“1863年6月16日,溆浦哥老会党唐洪三乘饥荒起事,聚众隆回首望山,自称统领元帅……进取罗洪,焚邹氏藏书楼,邹汉勋及其兄弟遗稿数百卷付之一炬!”此说,有烧的具体时间和放火者姓名。

史料一所说的没有具体时间,是同治某年;史料二所说的具体时间为1863年,即同治二年。因同治年间前后只有十三四年,笔者揣测两则史料所指,当为同一次书被烧的史事。

(陈扬桂,邵阳市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