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吃喝被群众斥为“舌尖腐败”,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露头就打”的决心纠治“四风”,对“舌尖上的浪费”持续整治,使“舌尖腐败”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但此类问题如同野草,地下根茎仍存,稍有松懈便会反弹回潮,必须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
“舌尖腐败”的变异形态之一是公款吃喝隐蔽化。一些党员干部在高压态势下,不敢明目张胆地公款吃喝,转而寻求更为隐蔽的方式。有的通过虚开发票报销吃喝费用,以办公用品、会议费等名目掩盖真实支出;有的在内部食堂大摆宴席,将内部食堂打造成奢华的私人会所,享受超标准的餐饮服务;还有的在私人会所、农家乐等隐蔽场所违规吃喝,认为这些地方不易被发现,从而肆意妄为。之二是吃喝宴请利益化。部分干部经不住诱惑,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企业老板等的宴请。在这些宴请中,往往伴随着利益输送。他们以美食美酒为“敲门砖”,试图拉拢腐蚀干部,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干部们一旦接受宴请,便容易陷入利益的“泥沼”,难以自拔。之三是餐饮消费排场化。公款吃喝和违规宴请场合的“排场文化”造成严重资源损耗,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餐饮每年浪费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口粮。这种“花公帑不心疼”的错误观念,正侵蚀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从“舌尖腐败”到“政治溃疡”,政治危害极大。一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党员干部本应是清廉表率,但餐桌上的奢靡行为让群众看到“两面人”形象:台上讲节俭,台下摆阔气。“村看村、户看户”的示范效应下,群众对党的信任逐渐流失,正如某落马干部忏悔录所写:“一顿饭吃掉的不是酒菜,是老百姓心里的党徽分量。”二会污染政治生态活水。酒桌上的“圈子文化”极易形成利益同盟:干部与商人通过“饭局纽带”绑定,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中搞“桌下交易”,导致“想干事的没机会,会来事的占先机”。某省纪委通报案例显示,某开发区形成“吃喝-办事-分赃”利益链,涉案干部在酒局中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当地政治生态。三会扭曲社会价值取向。干部的“餐桌偏好”会传导为社会跟风现象:某地曾出现“干部爱吃什么,群众就攀比什么”的怪象,甚至有村民为“撑面子”借高利贷办宴席。这种“上行下效”的奢靡之风,不仅加重群众经济负担,更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受到冲击。
遏阻“舌尖腐败”,涵养清正党风政风,一要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结合中央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政绩观,从思想根源上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将党纪国法教育纳入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让干部们清楚地知道违规吃喝的法律后果,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举办纪法知识讲座、开展纪法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干部学习纪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纪法要求入脑入心;利用典型案例,制作警示教育片、编印警示教育读本,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和学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干部们深刻汲取教训,认识到“舌尖腐败”的严重危害,从而自觉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二要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细化公务接待的标准、范围、审批流程,严控接待经费,杜绝超标准接待和无公函接待。实行公务接待“一事一结”制度,推广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记录用餐时间、人员、定位等信息,让餐费支出透明化。强化财务审核,严查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坚决杜绝虚假发票报销吃喝费用。推行公务卡结算,全程监控资金流向。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实现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多方联动。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群众对身边的“舌尖腐败”问题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对典型问题及时曝光,形成强大舆论压力。三要形成“不敢腐”的执纪震慑。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违规吃喝问题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明察暗访、专项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对酒店、饭店、单位食堂等重点场所进行高频次检查。特别是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提前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吃喝问题。对发现的违规吃喝问题,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对典型案例要公开通报曝光,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深挖违规吃喝背后的腐败问题,斩断利益链条。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对本地区、本部门出现的“舌尖腐败”问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