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结合“三下乡”活动广泛宣传移风易俗。
隆回县道德模范宣讲倡导移风易俗。
过去,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屡禁不绝;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了我市各地的“新规矩”。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自治引导、典型示范、制度约束、激励促进等方式,倡导市民转变思想观念、践行文明新风,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成为社会风尚。
立新规 育新俗
我市各地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软法”作用,强化“德治+自治”,以“村言村语”引领规范生产生活,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北塔区陈家桥镇杨旗岭社区创新“12345”工作模式:制定杨旗岭社区居民公约,推选2名监督员,规定丧事操办时间不得超过3晚,汇聚孝家、监督员、红白理事会、社区的4方合力,将丧事开支控制在5万元以内,为婚丧嫁娶树立新标杆。苗儿村推行“五个一”工作法:即一个公约规定、一会统管(红白理事会)、一张菜单定餐、一百元随礼标准、一人聚餐原则,有效遏制人情攀比风。自2022年以来,累计为51起白事节省开支200万元,20起红喜事节省40万元。
大祥区板桥乡龙头村由村民集体表决通过《村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办理标准。隆回县滩头镇建立“一约六会三队一档”工作机制,建立村规民约制度,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调解委员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义务巡逻队、劝导队、文明建筑队群众自治队伍,实行农户一户一档管理措施,推动移风易俗“驻村进户”。
邵东市灵官殿镇打造集中办理红白喜事场地,推行“红事221,白事3个3”办理(如红事限定2日、20桌、1万元预算,白事限定3日、30桌、3万元预算),实现文明节俭办宴。
巧治理 聚民心
我市各地以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宣传移风易俗;以村民自治,遏制农村陋习;以积分奖励,引导文明行为、培育优良乡风。如今,乡风文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越来越少。
北塔区马家村在原有“红管家”平台实行“月评季讲”,将移风易俗纳入考核。村民马旭杨受激励后自费修路、参与环境整治,带动群众“比学赶超”。
新邵县南岳村设置“公德银行”,增设“移风易俗”特别积分,增加婚丧从简、邻里和谐、环境卫生等内容,村民做得好就能获得积分,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
洞口县将丧事简办“三个3”纳入“六零”积分评比,对主动简办的家庭予以加分,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产生活用品。2024年,全县累计参与“积分兑换商品”达9万余人次,兑换商品价值高达210余万元。
双清区每月举办文明殡葬主题宣讲活动,阐释“厚养薄葬”理念,宣传文明节俭丧葬礼仪和安全环保祭祀方式,发放倡议书1000余份,宣传手册2000余本。
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篷瀛村设置孝道墙、文化墙,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西岩镇组织本土文艺工作者创作移风易俗为内容的音乐快板《新风新俗新西岩》、小品《面子》等节目,利用惠民演出寓教于乐,宣传群众;华升社区通过趣味互动活动,让居民在欢声笑语中明辨陈规陋习,认同文明新风尚。
邵东市火厂坪镇创新“3+3”模式(政治引领+机制提质、乡风涵育+治理增效、实践筑基+宣传强基),全镇红白事平均支出下降62%,群众满意度达98.9%。
武冈市稠树塘镇入户宣传殡葬政策,签订《文明殡葬承诺书》,使文明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新宁县一渡水镇组织志愿者倡导“孝老爱亲、厚养薄葬,婚事简办、喜事新办”等理念,全县开展宣传文化活动2600余场。
传美德 树新风
北塔区新滩镇街道建立党员“三带头”机制(带头签约、践行、监督),自觉抵制婚丧嫁娶中的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
双清区五井塘社区挖掘社区内文明殡葬的典型案例,对积极践行文明殡葬的家庭和个人进行表彰,并利用社区宣传展板、宣传栏等渠道进行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居民遵守文明殡葬规定。
大祥区龙头村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如勤俭节约的模范家庭姚述喜、向建春、姚湘南,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姚利民、张勇等,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广大村民,激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隆回县司门前镇芙塘村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模范丈夫”“最美女婿”“文明家庭”“移风易俗示范户”等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评选,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并带动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推动文明乡风建设。金石桥镇黄金井村曾因环境脏乱、产业薄弱导致风气不良,如今通过建设文化设施、举办评比活动,蜕变为乡风文明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