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神奇绿洲”绥宁的阳光灿烂而温暖,该县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汤明义带领儿子和孙子,在位于唐家坊、黄土矿、红岩、李熙桥四镇的80多公顷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间来回奔波。截至当天,汤明义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母本育秧总面积完成40公顷,完全对接上了事先已经插好秧苗的杂交水稻父本生长速度。
“今年是我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最多的一年,如果天公作美和管理到位的话,预计可以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4万公斤,可以满足16万亩左右杂交水稻的供种需求。”刚年逾花甲的汤明义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把汗滴甩落在田野里说道。
继承商贸世家衣钵
多年前,今新邵县陈家坊镇一对汤姓兄弟划着小船,沿着资江一路逆流而上,来到绥宁县北部商贸重镇唐家坊,开始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
“我祖父和我叔公来到唐家坊的时候,因为他们老家名叫‘陈家坊’,所以觉得‘唐家坊’这个名字特别亲切,于是选择在此落脚!”汤明义介绍。
唐家坊镇位于蓼水支流扶水河畔,一条明清时期沿袭下来的老街笔直连绵500多米,因与当时湘西南商贸重镇高沙相距不远,而且唐家坊位于蓼水上游,故有“上有唐家坊,下有高沙铺”之称。汤姓兄弟定居唐家坊之后,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主要从事商贸行业,重点经营布匹、铁器、糖果、香料、干果、年画、渔网、钓具等产品,逐渐成为唐家坊一带有名的商贸人家。
1965年农历二月初三,汤明义降生在唐家坊老街。1981年夏,初中毕业的汤明义年方16岁,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他带头当起了唐家坊镇的第一个“赶集郎”,即唐家坊逢集,就在本镇摆摊销货;其余日子,便带着货物到瓦屋、黄土矿、武阳、李熙桥等地赶集。短短4年时间,汤明义成为第一批在唐家坊镇中心地带购买土地修建三层门面房的人。
完成职业农民蝶变
“小时候,虽然我们家条件相对较好,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还是挨过饿。”汤明义回忆,“直到分田到户,尤其是种上了杂交水稻,我们终于家家户户吃上了饱饭,大家都打心底里感谢和钦佩袁隆平!”
2008年的一天,正在武阳镇赶集销售百货的汤明义忽然听到集市上有人大喊:“袁隆平来了!”原来,因为拍摄电影《袁隆平》,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来到了武阳。当时,整个武阳镇集市上,不管是卖东西的还是买东西的,纷纷朝当时袁隆平所站立的田野跑去,争先恐后一睹风采。
“我跑得快,挤到了最前面。只见袁隆平在田野里侃侃而谈,他自己那么瘦,却给全人类带来了富足。不知为什么,当时我跟周围的老老少少一样,眼泪流了一脸。”汤明义说。
从亲眼见到袁隆平那一天起,汤明义心里开始莫名其妙七上八下。妻子黄冬凤看出了端倪:“明义,现在国家政策这么重视杂交水稻制种,要不我们转行搞这个吧?我在娘家做女儿的时候,学过一些技术。”
一语点醒梦中人,汤明义明白了自己内心躁动的原因。2012年,汤明义夫妇流转土地8.8公顷,开始专门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在绥宁县种子管理站及制种企业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妻子黄冬凤的全力帮衬下,汤明义首战告捷,当年种子大获丰收,收益超过了他平时四处赶集的水平。第二年,汤明义毫不犹豫将自己家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扩大到18公顷。
2015年10月,年届五旬的汤明义来到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并顺利获得国家“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至此,汤明义完成了向职业农民的蝶变。
缔造制种世家传奇
2016年,雄心勃勃的汤明义将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扩展到33.33公顷。当年,汤明义积极响应绥宁县委、县政府号召,朝着建设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五化”目标昂首前进。他投入100多万元资金,集中购买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烘干机等农机设备,初步实现“穿着袜子种田”的梦想。在秉承“两根棍子,套根索子;迈开步子,赶出银子”杂交水稻制种“赶花粉”传统经验的同时,汤明义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在每一处制种基地都设立了测温设施,确保精准测温。
2018年,随着制种经验的进一步积累,汤明义创造了绥宁制种历史上单产最高纪录,亩产达到283公斤,同时创造了50多公顷杂交水稻制种平均亩产达236公斤的较高纪录。这一年冬天,汤明义一直在外务工的儿子汤晓舟主动回家加盟父母团队,成为第二代专业杂交水稻制种人。
2019年以后,汤明义一家平均每年制种66.67公顷左右;2023年以来连续2年,稳定保持在73.33公顷左右。“以前我就有过到非洲去制种的梦想。听隆平高科和亚华种业的专家说,我家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每年都有一部分卖往了非洲。我真想到非洲去看看我们生产出来的种子,在非洲长得怎么样?”汤明义憧憬。
汤明义的孙子汤家维正在绥宁二中念高二,从小就喜欢跟着祖父母和父母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窜来窜去。现在,每个周末他都要回到家里,一边学习制种技术,一边教爷爷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我的理想是高中毕业后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农业大学,学成之后,实现爷爷到非洲去制种的梦想!”今年17岁的汤家维说。
记者手记
绥宁县自1975年开始杂交水稻制种以来,历时已有半个世纪。多年来,绥宁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袁隆平院士的敬意,在2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杂交水稻制种百里走廊”,全县17个乡镇,有14个乡镇参与杂交水稻制种,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现在,绥宁县的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据全国十分之一,其单产、平均亩产、总产量、总产值和机械化水平等,长期保持全国前列,被袁隆平院士誉为“中华制种第一县”,并于2013年获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
尤其可喜的是,绥宁县涌现出像汤明义这样一家两代甚至一家三代专门或专业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制种世家”150多户,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00户。他们奋斗的身影,不但成为我国乡镇振兴战场上亮丽的风景,更是守护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芯片”的时代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