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莫要迷信高考“AI押题”

李熹珩

随着2025年高考临近,考生和家长对各类复习资料的关注度不断攀升。近些年爆火的AI大模型,在各类博主和商家手中变成“押题神器”。在某视频平台,“用AI预测高考作文题”等视频均有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的浏览量。另据媒体报道,一款名为“历年高考真题+deepseek预测2025高考题”的模型很是热销。

押题界的“科技狠活”真的管用吗?AI押题的本质是基于大量已有数据和算法模型,通过对往年真题的分析,预测出可能出现的题型和知识点。对此,高考学子要有清醒认识,AI虽有很强分析能力,但高考各类知识点浩如烟海,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模拟测试一下未尝不可,而如果迷信AI预测而不加强全面学习,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比几个平台的考题预测不难发现,AI押题不过是迎合了考生和家长考前焦虑心理的一种寄托罢了。某大学研究机构研究表明,AI押题准确率低于20%。更有媒体调研发现,AI押题准确率甚至低于5%。

除AI押题外,近年来,高考必胜挂件、高考好运手链、上岸书签等产品在高考季总是格外热销,“在背书和刷题之间选择了拜佛,在上学和上进中选择上香”并不鲜见,如今还演变成了“在模考和复习中,选择了相信AI”。这种迷信心态对取得高考好成绩是有害而无利的。

这两年,教育+AI的应用边界在无限扩展,AI分析系统、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科技产品正在进入学校教育领域。然而,教育+AI产业链也成了某些商家牟利的工具。一些自媒体账号过度鼓吹AI功能,在软文中暗含“押题准确率”“AI密押班”等内容。更有电商平台纵容商家以“985学霸团队训练”“独家算法模型”“AI押题密卷”为噱头进行诱导性宣传,相关平台监管不力也导致了技术工具的神化,成为取代学生思考的“平替”。

针对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国已出台相关规定。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AI的规范应用还需多方协同发力。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育类AI产品的审核与监管,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夸大功效、误导消费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平台方要压实主体责任,对涉及AI押题的内容和商品进行严格筛查,杜绝虚假宣传、违规营销等乱象;学校和家长应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备考观念,认清AI辅助学习的本质,引导考生摒弃投机取巧心理,将精力投入到脚踏实地的复习中。

教育不是概率游戏,AI只能作为学习辅助。AI作为工具,的确能在知识整理、学习方法优化等方面提供帮助,但它永远无法替代主动思考与知识内化。与其盲目依赖AI押题,不如回归教育本质,让考生在系统学习与深度思考中,真正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考这场人生大考中从容应考,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