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温度,更折射出干部队伍的精神风貌与内在素养。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干部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不仅是其个人品格的“试金石”,更是检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尺。
志愿服务彰显干部的为民情怀。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围绕群众需求展开。优秀的干部往往能在志愿服务中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心头。例如,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有的干部化身“跑腿员”,为高龄老人代购生活物资、陪伴就医;在乡村振兴一线,有的干部成为“技术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种植养殖技巧。这些具体行动,体现的是干部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不是停留在文件里的口号,而是扎根于日常服务中的责任担当。当干部带着感情开展志愿服务,就能让服务充满温度,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夯实基层治理的民意基础。
志愿服务考验干部的执行能力。志愿服务看似简单,实则须有协调资源、组织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一场成功的志愿服务活动,从需求调研、方案策划到人员调度、风险防控,每个环节都考验着干部的执行力。比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干部需迅速组织志愿者团队,完成物资分发、秩序维护、政策宣传等任务,这不仅要求其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应急处置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技巧,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那些在志愿服务中“掉链子”的干部,往往暴露出统筹能力不足、应变能力薄弱等问题,而表现出色的干部,则能通过精准施策、高效执行,将志愿服务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助推器”,展现出“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本领。
志愿服务折射干部的价值取向。志愿服务是一种不计报酬的奉献行为,参与其中的干部,其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服务的质效。少数干部将志愿服务视为“形象工程”,搞形式主义、摆拍作秀,不仅浪费资源,更寒了群众的心,而真正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干部,会把志愿服务当作锤炼党性、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从长期扎根偏远山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干部,到工作在一线直面群众急难愁盼的社区工作者,他们用默默付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
志愿服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试验田。透过志愿服务的“窗口”,既能发现干部队伍中的闪光点,也能找准素质提升的发力点。各级党组织可将志愿服务纳入干部考核体系,通过群众评价、服务成效等多维度考察,识别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针对志愿服务中暴露的能力短板,开展专项培训,如基层沟通技巧、应急管理能力等,推动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志愿服务不是干部的“附加题”,而是检验素质的“必答题”。当越来越多的干部将志愿服务视为责任所在、价值所系,我们便能从一个个温暖的服务场景中,看到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正在不断成长。
(作者系邵阳开放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