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加强品牌建设 发展文旅产业

刘仕斌

邵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近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坚持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数量持续攀升,有力地推动了邵阳经济发展,提升了邵阳的影响力。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还相对缓慢,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须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加快核心景区创建工作。邵阳文旅产业发展之所以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高等级龙头景区。所以,要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发挥带动作用,扩大影响力,使邵阳成为省内外乃至全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我市有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丹霞之魂”的新宁崀山,有被称为道教“三九福地”的武冈云山,有被誉为“南方呼伦贝尔”的城步南山,还有魏源故居、蔡锷故居等人文景观,尤其崀山是我省继张家界之后的第二张国际旅游名片。我你要树立文旅产业就是“邵阳未来发展战略支撑”的重要思想,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编制文旅产业的战略规划,针对不同县市区的文旅资源特点,从市级层面统一设计规划,提出不同特色的发展方向、宣传口号,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将这些核心景区打造成湘西南地区的5A级景区。

加紧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邵阳旅游景区相对零散,一些景区的游客,通常游了崀山不打算去南山,南山的游客不打算去黄桑。因此,需要将这些景点景区量身定制一条线路将之整合起来,展示丰富多元的旅游线路。要围绕以崀山、南山、云山、黄桑为代表的西部生态旅游圈,以隆回花瑶、新邵白云岩、邵东廉桥药都等为代表的东部休闲文化旅游圈,打造邵阳精品旅游最佳线路。

加大对旅游景点的建设力度。有些地方由于条件制约,前往各景区的交通不便,游客从邵阳出发到景区要2个多小时路程,有的要3个多小时。因此要加大景区的管理力度,整合经营打造优质服务游平台,有条件的乡镇可成立旅游协会。基础设施建设是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持续加大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推进文化发掘成果转化,在文化传播、文创开发、文旅演艺领域不断出新出彩,为旅游产业赋能。积极开展邵阳花鼓戏、祁剧展演活动,焕新邵阳“花鼓戏窝子”历史美称。加强古建筑及名人故居修缮保护与展示利用、红色遗迹修缮与陈列布展。梳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化遗产,开展非遗资源数字化录入整理工作,打造“邵阳非遗数字库”,让更多文物资源活化为旅游资源,增强游客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性,拓宽文旅融合新路径。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挖掘“邵阳红”优质农产品,推出宝庆桂丁茶、邵阳米粉、新宁脐橙、雪峰蜜橘、邵东玉竹、武冈猪血丸子、湘窖、南山酸奶等为代表的邵阳品牌特产,提升市场占有率。深入开展区域交流合作,通过抱团发展取得更大竞争优势。积极开展城市形象歌曲、文旅宣传口号等征集评选和宣传推广工作,进一步扩大邵阳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进“引客入邵”。

加强人才培养。要通过引进一流运营团队,把优势文旅资源转化成优秀文旅产品。借鉴先进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和经验,引进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针对目前邵阳文旅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要加强文旅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解决邵阳文旅人才匮乏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让老百姓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旅产业目标管理考核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市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兴办和投资建设文旅产业项目。加强政策引导,成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建立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重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小微文旅体企业的信贷投放。发挥好市级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体育融资机制,提高文旅体资源市场化配置效能。

(作者单位:市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