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鑫向患者家属交代护理注意事项。
▲宁鑫在患者家中仔细查阅其病史资料。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居家护理需求攀升,“互联网+护理”这一新型护理模式在部分省市推行,成为政策惠民的重要切口。市民只需通过手机下单预约,就有专业护士上门提供打针、换药等护理服务。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湖南省首批“互联网+护理”试点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资源下沉”政策,于2022年在全市率先推出线上护理服务。
该院内分泌科主管护师宁鑫,凭借多年内分泌科临床经验和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专业资质,加入“互联网+护理”项目。目前,她是该院接单数量较多、上门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之一。
“五一”前夕,记者跟随宁鑫沉浸式体验“互联网+护理”全流程,深入了解护理服务的“时空壁垒”是如何被打破的。
送上门的“护理课”
“接到一个新订单,请及时处理。”4月25日下午,正在门诊接诊的宁鑫手机响起一个提示。订单显示:患者吴先生,84岁,患皮脂腺囊肿已有60余年。左臀部表皮囊肿破裂、感染,形成复杂创面,急需换药。预约时间为26日13时左右。
26日中午,刚结束一上午门诊的宁鑫在医院匆匆吃完午饭后,拿起白大褂和医药箱便出发前往患者家中。进门前,宁鑫换上鞋套、戴上口罩。进门后,她戴上手套,将医药箱中的无菌换药包——镊子、棉球、生理盐水、医用纱布、医用胶带,一一铺在垫着无菌巾的桌面上。
宁鑫迅速完成消毒准备,并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史资料。检查发现,吴先生的伤口因长期渗液形成复杂创面,表面覆盖坏死组织,周围血迹未净。
“伤口不能硬刮,得一点点清理。手法一定要轻,层层深入。”宁鑫用镊子夹起蘸满生理盐水的棉球,以点蘸手法轻触创面。每擦二三下,便要更换一次棉球,以免交叉污染。遇到粘连的坏死组织,需用棉球清理创面,再用镊子清理软化后的分泌物。随后,她拿出尺子,用镊子对其伤口内部进行探查。镊子探入近4厘米才触底。
随着清创逐渐深入,脓性分泌物持续减少。清创至深处时,伤口突然渗血。宁鑫立刻用无菌纱布止血,同时安抚吴先生:“您稍微忍一下。出血代表血管通了。”待血止住,她又用镊子将棉球小心填塞进每个创腔,进行清创消毒……最后,覆上透气宽大的敷料,四周用医用胶带固定。
完成护理工作后,宁鑫向家属交代日后护理的注意事项,“换药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度刺激伤口……”
“这次请护士上门演示讲解我才知道,之前有好多清理伤口的方法都是错的。我全程录了视频,方便以后在家参照着护理。”吴先生的老伴蒋女士说,女儿经朋友介绍得知该院有“网约护士”服务,便通过该院微信服务号里的“互联网+护理”小程序下单,单次费用为240元。“手机下单,专业护士带着药箱上门,省了挂号、排队和住院的尴尬,对老人太友好了!”
“等不起”的刚需
要打破上门护理的时空限制,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传统就医观念与新兴模式碰撞后的破冰。
“互联网+护理”模式在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推广初期,就有患者对此提出质疑。有人质疑“费用是否合理”,有人因隐私问题犹豫不决,更有人觉得医院护士上门护理和到诊所换药的效果没什么区别。
面对质疑,宁鑫选择用护理技术说话。她记得,曾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不慎烫伤足部。该患者本身基础疾病较多,且下肢多处血管闭塞,烫伤后伤口愈合困难,但患者一家仍然坚持在小诊所换药,直到伤口恶化才最终下单,选择该院上门护理服务。5次护理之后,该患者创面终于有所好转。
“久而久之,患者也会从质疑逐渐变为信任。”宁鑫说。
该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护士长罗美红除了日常护理与管理工作外,还在该科室负责“互联网+护理”宣传推广、协调派单、协助科室护士上门服务等工作。
该科“互联网+护理”服务对象主要为本院出院患者,涵盖中风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需长期护理群体。一根鼻饲管、一根导尿管,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带管”生存的居家患者却是“天大的事”。
一天傍晚,罗美红接到邵阳县一名患者家属的紧急求助:母亲因瘫痪长期卧床,正在准备鼻饲时意外将鼻饲管拔出导致无法进食,当地卫生院无人能处理。当机立断,罗美红与同事赶了近2小时的路来到患者家中,发现老人骶尾部还有个约8×8厘米的深部组织损伤压疮。“看着老人痛苦,我们心里也很难受。之后,我们免费为老人处理了伤口,还联系了老人的儿子,叮嘱护理事项,希望患者尽快就医,这才放心离开。”罗美红说。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这类“超常规”的付出,源自对患者需求的感同身受——许多卧床老人的护理需求,往往是“等不起”的刚需。而“互联网+护理”模式,正成为破解居家医疗难题的创新路径。
让专业护理触达城乡每个角落
按下门铃,打开的不仅是家门,更是一段段关于信任和治愈的故事。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69位“网约护士”治愈的不仅是病痛,更记录着上千个家庭的期盼与新生。
为患者清创,冒着高温酷暑为乡镇患者更换胃管,深入基层医院为患者的PICC导管贴膜,为新手爸妈上门指导母婴护理……自推出“互联网+护理”项目以来,该院开展了伤口造口护理、压疮护理、术后康复及母婴护理等14个家庭护理项目。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吕冬介绍,该院将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专科护理实践,构建了“患者线上下单—护士上门服务—平台全程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从需求匹配到服务追踪的一体化运营。“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与资源下沉,深度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让专业护理触达城乡每个角落。”
方便患者线上下单还不够,还需挑选真正有护理经验和水平的护士加入团队。4年间,该院举全院之力培养了201名专科护士,其中具有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资格证的护士2名、PICC专科护士7名。
“我们每一个有上门护理资质的护士都需要三到五年不等的相应科室临床经验。”该院护理部主任欧阳慧琳介绍,该院出诊护士均为经严格筛选培训的各科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和专科护士,且须具备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操作技术过硬。从耗材清单到价格标准,该院“互联网+护理”项目全程透明。“价格方面,我们严格遵循湖南省定价标准,单次服务费用较市场低10%至15%。”
目前,该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该院出院的高龄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人群、康复期患者、慢性病患者、母婴群体等。“我们会逐步探索扩大服务范围至社区医院和医联体单位,通过社区初步评估与医院专业评估相结合,让更多有护理需求的患者尤其是卧床不便的老人、慢性病患者从中受益。”吕冬表示,“未来,我们还将整合专科医生资源,试点开展‘护理+医疗’联合上门服务,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健康解决方案。同时,持续与社区及医联体单位共享医疗资源,打通居家护理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