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大祥坪体育场的历史沿革

易中兴

改造后的大祥坪体育场。

大祥坪,原名“打枪坪”,顾名思义,这里在过去曾是练兵打靶及执行枪决之处。1928年6月,革命烈士张炯、邓益等同志便在此地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为了避讳,后来人们将其改称为“大祥坪”。

大祥坪位于复兴巷与乾元巷之间的城墙脚下。在其北侧是当时的建治镇中心学校(原县立小学),南侧则是一块高出地面约一米的小坪地,上面设有一个篮球场。坪地整体呈东宽西窄的三角形,东端宽度约50米,西端约30米,东西长度大约120米。

早年间,复兴巷和乾元巷里住着许多从事牛皮硝制的作坊。晴天时,大家纷纷将撑开的牛皮搬到坪里晾晒,产生的恶臭引来大量苍蝇,常常与前来此处活动的人们发生冲突。为了规范管理和公共使用,1929年,时任县长王一鹗题写了“公共体育场”五个大字,并将其悬挂在坪地东西两头的入口牌楼上。他将场地交由当时的模范国民小学代为管理,校长伍灵珊还特地刻石立碑作为凭证。为参加第十五届全省运动会,1941年,原六区在此举行了运动员选拔赛。1943年的“六区体育运动大会”也曾在这里举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政府在修建文化宫的后期,又拨款在大祥坪建设了我市第一个拥有400米圆周跑道的田径场。该项目于1953年春季动工,对12户民房进行了拆迁,并将建治镇中心小学迁至火神庙另建校舍。田径场于次年3月竣工。

改造后的坪地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场内修建了6条400米长的标准曲线跑道,跑道内部设有3个沙坑和投掷区,两端还设置了足球门。跑道的东侧有一片长120米、宽20米的空地,这片区域保留着一栋三间两层的民房,位于场地边界上。在那栋民房的南端,当时挖有沙坑,并栽设了单杠、双杠以及联合器械。1956年下半年,利用民房与联合器械之间的空地,修建了我市第一个室内体育活动场地——乒乓球室,室内可摆放四张乒乓球台。

在跑道的西面,修建田径场时开辟了两个相互毗连的篮球场。随着各类竞赛活动的日益增多,1955年冬,在靠前的篮球场上建成了我市第一个灯光球场,配备了八层木质看台,四周用篱笆围挡。1957年,市政府又征购拆迁了场地西侧的几户民房,又增设了一个篮球场。1963年,体育活动再度兴盛,于是将灯光球场的木质看台改建为水泥预制板结构,篱笆墙也改砌为砖墙。同期,还在体育场东侧的复兴巷内修建了一个兼具排球练习功能的乒乓球室。

1981年8月,全省中学生田径赛在我市举行,为此大祥坪田径场进行了全面的翻修:重新精确测量跑道距离,将弯道改为标准的半圆形,场内修建了流水渠和暗沟,四周围设了栏杆,使场地更加标准化和科学化。1981年5月,我市新建的现代化体育馆落成。紧接着,1982年11月,全国排球甲级联赛在我市举行。根据比赛需求,在1957年开辟的篮球场地上,修建了一座可用于全国性比赛的球类练习馆。

为了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题,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市政府于2019年启动了大祥坪体育场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包括两层地下车库,提供715个机动车停车位,其中包括218个充电桩车位;地上则建设有地面运动休闲场,并配套建设了3处体育健身中心。2023年8月1日,改造完成后的大祥坪广场正式向市民开放,公共停车场也投入试运行,这标志着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顺利完成。

(邵阳日报记者 杨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