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实现乡村绿色发展

肖 凤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生态振兴,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生态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部分农村地区水利设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严重不足。农业人口占比较大,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艰巨。历史欠账较多,群众自觉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作用弱化,投工投劳难以落实。二是生态产业规模较小。邵阳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大部分农产品处于初加工阶段,农业多功能开发总体偏弱。生态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缺乏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三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邵阳是人口大市,人口净流出最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人口主体,人才匮乏。乡村治理能力弱化,缺乏懂农业、爱农村、乐意当农民的专业人才。四是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邵阳农村环境整治、生态项目建设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支持农村生态振兴的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生态项目回报速度慢、效益低,社会资本参与度更低,无钱办事的局面经常发生。五是部分农民生态意识淡薄。一些农民生态意识不足,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处理不当,农药、化肥、煤炭过度使用等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对生态振兴的认知不足,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困难,务实打好生态牌,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和美乡村,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高农村路网、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杠杆作用,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要增加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县乡集中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

二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要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结合邵阳实际,发展林果、林药、林茶等山区综合开发,壮大特色产业,如隆回发展金银花、邵阳县发展油茶、绥宁发展南竹、洞口发展蜜橘、新宁发展脐橙等产业。要利用邵阳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有效推进文旅融合。

三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通过“乡情”“乡愁”情感纽带,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要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任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要加大支持资金投入。乡村振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整合涉农资金,形成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广泛拓宽融资渠道,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补助资金,足额征收各类水利建设基金和水资源费,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五要提升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农民作为乡村生态建设的主体,其生态环保意识直接影响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发展模式的推进。要通过宣传标语、宣传画、墙报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农民环保意识。要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分层培训制度,对村保洁员、卫生监督员、村“两委”成员等开展专业培训。要利用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等关键人物的影响力,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