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给孩子拍成长“纪录片”

彭真平

这是第一次跟她见面。见面之前,我只知道,她是一名乡村教师,“90后”,也是一名视频博主,粉丝数近150万。见面后,我才知道,她还是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是一个年轻宝妈,儿子5岁。

我约了一个朋友一起进山找她。我是她的粉丝,关注她的自媒体“童真世界·乡村教师日记”3年来,被她镜头下乡村小学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深深吸引。因为是周末,校园里很安静。我们坐在教室窗外的一棵香樟树下说话。

大学毕业的第二年,她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乡,入职乡中心学校。在她初次任教的班级里,全班38人中,留守儿童有26人。她小时候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因此暗下决心,自己经历过的孤独决不能在这些孩子身上重演。教学之余,她用尽量多的时间去陪伴、守护孩子们。周末,她和学生一起挖土种菜、进山观鸟;暑假,她给孩子们讲故事、唱童谣,带着他们爬树捉知了、田野间采花追蝴蝶。久而久之,她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了他们最信任的好朋友。一次家访时,她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拍下来,给孩子们留下一份宝贵记忆,也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生动鲜活的另一面?就这样,她的自媒体“童真世界·乡村教师日记”,成为一部记录乡村孩子成长的“纪录片”,一座联系留守儿童父母的“连心桥”,一扇观察乡村教育发展的“微窗口”。

她说,做自媒体最大的收获,不是百万粉丝,而是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孩子的世界。

她班上有个学生小K。这是个皮肤有点黑、微微带点婴儿肥的小姑娘,父母离异,随外公外婆生活。一天傍晚,她和小K在小河边散步。小K问:“老师,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爸妈离婚后,家已经不是家了,我成绩也越来越差。您说,我还能走出这大山吗?”暮色中的河水泛着金光,偶尔有一两条鱼跃起来拍打水面。小K无助的眼神,扎得她心痛。那一瞬间,她突然明白,仅仅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是不够的,必须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灵。那天晚上,她和几个年轻的小伙伴讨论到凌晨,一起做了一个决定——成立“心晴”咨询室,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她们把学校空置的办公室装扮一新,变成心理诊室,在这里倾听孩子们青春的困惑和烦恼,鼓励他们走出“心里的大山”。征得孩子们同意,她把与学生谈心解结的过程全程记录下来,一对一分享给学生家长。

与过去几年相比,今天的乡村教育真的大不一样。少了“设施落后”的符号,也少了留守儿童“孤僻”的刻板印象,在她的镜头里,“快乐”是关键词,是主题曲。视频中,既有她和孩子们一起吃火锅、放风筝的开心瞬间,也有收他们作业时斗智斗勇的“名场面”。有时候,她直接把相机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记录闲聊时的无忌童言。拍摄时,他们就是在做生动、立体的自己,有学习中的专注、有嬉戏时的大笑,也有被批评后的反思。真实而富有童趣的反应,让许多网友忍俊不禁。有人留言:“原来留守儿童的生活不都是苦情剧,更多是充满烟火气的成长诗篇。”

视频让外界看到孩子们,也让孩子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当她读起评论区的鼓励与夸赞,告诉他们在屏幕另一端“有许多人都在关注你们、喜欢你们”,孩子们眼睛中闪烁的兴奋与激动,仿佛星星一般。那是一种被看见、被认可的力量。曾经不善言谈的孩子逐渐落落大方,往日调皮的孩子也变得懂事乖巧。网络不仅是展示变化的窗口,也是激活潜能的开关,让孩子们看见无尽的天地,更看到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己。

“关注乡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她在每条视频结尾,都会放上这句简单的话语。她说:“这是我的梦想和动力。我很幸运,给孩子们拍‘纪录片’,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乡村日记’我会坚持拍下去,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继续用镜头记录自己的青春、孩子的成长、乡村教育的蝶变。”

她说,等孩子们毕业时,她会把他们的成长“纪录片”刻录成光盘,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望着校外黛青色的远山,她的双眼充满憧憬和期待。

(彭真平,邵阳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