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地区多产竹,不管是屋前房后,还是山头旷野,你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一片片竹林。
我家屋后也有一大片竹林,每年春天,回家跟着父亲去竹林挖笋,而后品尝母亲做的腊肉炒笋,是最让人高兴的事儿。
雨过天晴,竹林苍翠欲滴,生机勃勃。竹林深处,春笋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春天的气息,蛰伏于地里。我们扛着锄头,提着竹篮,在林地里仔细寻找春笋冒出的痕迹。一场充满趣味的“捉迷藏”游戏就此开场。我们此行的目标是挖白芽笋,这种笋因其肉色似白玉,味道鲜嫩可口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然而,它十分善于“隐藏”,我们得在它即将破土而出的关键时刻,精准地将它找到。
“挖笋可得讲究技巧,要先观察竹子的苍翠程度,判断竹根在地下的走向,同时还得像侦探一样,不放过土地表面任何细微的裂缝,这样才能识破白芽笋的‘伪装’。”父亲一边耐心寻找,一边向我们传授着他的挖笋秘籍。本以为挖笋是件简单事,没想到学问这么深。放眼望去,竹子棵棵挺拔,竹叶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要分辨哪根更苍翠,实在是难。再看身旁的先生,和我一样满脸迷茫。我们瞪大了眼睛,在竹林里来回穿梭,俯下身子,不放过地上任何一处可疑的裂缝。可几个回合过去,连白芽笋的影子都没瞧见,只时不时发现那些已经冒头的春笋,有的高,有的矮,顶着嫩绿的花冠,如小孩般娇憨可爱,叫人一见欢喜。
为了不至于空手而归,我们只好把这些冒头笋当作“猎物”。我抡起锄头开挖,可惜找不到方法,挖到的笋基本上都从中间断掉了。唉,真是“挖笋不成蚀把米”,好笋没挖到,腰却累得直不起来,实在狼狈。好在先生虽然也没找到白芽笋,却挖出了几根完整的大笋,不至于太难看。
和我们的忙乱累不同,父亲已经挖到了好几根白白胖胖的白芽笋。见父亲又有了新发现,我们赶忙围上去,想要一探究竟。只见他先是小心翼翼地掘了掘那微微松动的土缝,一个嫩黄色的小笋尖就露了出来,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大白芽”!紧接着,他用锄头顺着笋尖的边缘,细致地掏松周围的土,等笋身露出三分之二时,猛地用力一锄头挖下去,干脆利落地挖断了笋的根部,轻轻一带,笋便完整地挖了出来。嫩黄的外衣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煞是可爱。我们兴奋得大叫。或许,挖笋的乐趣就藏在这三分精湛技艺与七分十足气力之中,更在于这份“众里寻他千百度”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期待惊喜。
一个上午,我们满载而归,至于怎么吃,就交给母亲了。
在家乡,春笋堪称“百搭菜”。炒、炖、煮、焖、煨,每一种做法都能激发出春笋独特的风味;春笋烧腊肉、春笋炒肉片、油焖春笋……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春天的味道。
母亲的厨艺一向都是让人信赖的。她从房梁上取下腊肉,仔细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耐心煮至软烂,捞出切成薄片。把刚挖回的白芽笋也切成薄片,冷水下锅,煮沸三四分钟后捞出沥干。随后,猪油下锅烧至滚烫,放入干辣椒和大蒜爆炒出香味,再将腊肉下锅煸炒,待腊肉的肥肉部分变得晶莹透明,放入春笋,加入适量盐调味,快速翻炒。刹那间,腊肉的醇厚咸香与春笋的清新鲜嫩相互交融,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让人仿若置身于春日的山野之间。“食过春笋,方知春之味。”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鲜嫩可口的春笋伴随着腊肉的咸香在舌尖上跳跃,春天的美好滋味就这样被我们一口口品尝、珍藏。
白芽笋炒腊肉的美味令人回味无穷,而那些挖回来的冒头笋,母亲也有独特的处理方式。她将笋切成薄片或细丝,焯水后放在太阳下晾晒,不久,笋干便制成了。晒干后的笋干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鼻尖。只要保存得当,这些笋干一年都不会变质,随时都能取用。笋丝常被用来做烩合菜,笋片则适合炒肉、煲汤、炖火锅,无论哪种做法,口感都脆嫩鲜香,丝毫不逊色于春日里新鲜的白芽笋。
春天挖笋、吃笋的乐事,年年上演。那些藏在竹林里的白芽笋,裹着泥土芬芳的冒头笋,经母亲妙手化作盘中佳肴,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春日记忆。每一次品尝春笋,都是与春天又一次重逢。这份来自山野的美好馈赠,将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随着时光流转,愈发醇厚绵长。
(吴艳红,新邵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