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我在湖南师院读书。其间,在上海《文汇报》开展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征文活动中,我得了一等奖。紧接着,《文汇报》又发起“到劳动战线上去”的征文活动,我又获了奖。此后,我就一直在写,写了六七十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散文三千来篇,获奖百余次,出文集14部。我曾撰联以自表:三千文赋百余奖;一世涂鸦两袖风。
这里,我把自己学习创作的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写文章不是个人的事,你要面向社会,产生影响,所以有些要求,必须遵守,必须要学,而且要学好。
要有中心。文章要有主题,有正能量。在《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想到“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生悲;想到春和景明,湖光潋滟,生喜。位高忧民,远君忧国,进亦忧,退亦忧,何时才乐?志士仁人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好,一语擎天,写出了大气概、大襟怀,做人就是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句警言,成了千古绝唱。作者这种苦乐观,就是此文的中心,其他都是铺垫。我们创作就是要写出大格局、大襟怀,为国为民敢于担当,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情操。
要有美感。好文,就是美文。王勃写《滕王阁序》时,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开笔,直到收尾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对仗工整,词藻华美,但不能句句都是警句。当他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围观的文士都鼓起掌来。这是神来之笔,把静物都写活了。当然,我们感叹的不仅是警句,还有文章的美感。全文从头至尾,写景叙事,用词华美,文采飞扬。我们写作,就是要用语简洁,有亲和力、感染力,尽量写得至善至美,让人爱不释手。
要有感情。文章都是以情动人,亲情友情,情义千金。晋武帝征召李密去做官,李密以要照顾祖母为由辞谢了。他写了奏折《陈情表》呈上,文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几句言辞,出自肺腑,感情真挚,是以情动人的典范,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千万后来人。我们写文章,就是要真实而质朴。文章动人,全靠笔底生情,无情休为文。
要有韵味。文章韵味,这是语言的功力。同一事件,有人写来干瘪瘪的,枯燥无味;有人写得风生水起,兴味盎然。为什么?语言有别,韵味不同。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结尾颂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这洋洋洒洒的句式,信手拈来,很不错了。但范老先生意犹未尽,又把“德”字改成“风”,成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就更有韵味了。文章的叙事和风格不同,就有不同韵味。没道理可讲,要自己去体味。
有人说文学创作的竞赛,就是创作语言的竞赛。文学创作的语言,没有特色,和写报告一样,大众化,那只能是三流作家。要妙笔生花,生情生色,有趣有理有韵味。语言不能做假,一篇文章读上三五行,作者的真实水平就出来了,所以学习语言,是作家一辈子的事。
最后,我要说的是:当今,生活丰富多彩,视野辽阔无涯,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文友们,你们碰上了。让我们在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的感召下,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才情,书写出华美篇章和精彩人生,为繁荣邵阳的文艺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此文摘录自作者在邵阳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