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刘氏义甫公宗族志》编讫,墨香四溢。作为义甫公第二十九世孙,抚卷追远,心潮难平。现遵编委会嘱,作小文以记之。
回溯往昔,义甫公于南宋中期奉檄自江西吉安泰和抚湘,任潭邵二州刺史。后择邵西隆回定居,披荆斩棘,开拓辰河两岸,道脉相传,人文蔚起,终成如今枝繁叶茂、人口遍及湘黔川渝滇桂诸省的大家族。此等坚韧与传承,既是家族史的宝贵记忆,也是社会史的鲜活样本。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可见,家谱族谱,往小了说是家族文化,往大了说也是民族文化。
我出生于隆回七江镇十里山新华林场。小时候,祠堂阶前的青苔、族老口中的祖训,滋养了我对家族“根”的敬畏与热爱。四十年前,懵懂一少年,负笈来京,求学十余载,又治学三十余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访学哈佛、牛津等学术殿堂,还是问道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机构,即便在异国他乡,也始终牢记义甫公“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之祖训。“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是家乡的水土赋予我文明的基因,给予我走向世界的勇气。
八百余载风雨历程,浓缩于笔端;三十多代奋斗足迹,收藏入书卷。此书非独为家族血脉之记录,更乃八百年精神图谱之镌刻。志书中记载的始祖卜居开基、分户开枝、迁徙流转,以及各朝代重大事件、名人典范,构成一部生动的家族奋斗史。
在这本心血凝成的宗族志中,家规家训熠熠生辉。身为法学人士,我们信奉法乃社会秩序之基石,其核心在于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个体与群体的合法权益。家族作为社会的重要单元,有其独特的“法”——家训家规。这种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规范着族人的言行,维系着家族的和谐与发展。优秀的家训家规是家族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要求“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宗族志编纂之精义,与法学研究之道实乃殊途同归:家规祖训如法典,维系族群秩序;祠堂碑刻似判例,传承价值共识……那些珍藏于族谱里的“敦亲睦邻”规约,与我在《立体刑法学》中倡导的多元治理理念相通;而“慎讼”“和息”等祖训,又给我弘扬“恢复性司法”以启迪和灵感。
细读这本宗族志,很多地方引人深思。“忠厚持家”,倡导族人以真诚善良之心对待家人邻里,构建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是家族繁荣之根基;“信义立业”,要求族人在社会中秉持诚信与道义,凭此立身行事,赢得他人尊重与信任,这是家族发展之保障。这些质朴的家规祖训,与现代法治精神深有契合。现代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强调发挥行业自治、村规民约、持家祖训等各种“软法”对国家正式法律(“硬法”)的补充与相辅相成之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中,有一个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宗族志的字里行间记录下的都是正能量,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宗族志以大历史观为视角,精准地择取族群精神的坐标点,彰显文明传承的真正内涵——人性之光的代代相守。这种人性之光,是奋斗、是诚信、是担当、是互助、是温情、是希望。从明清商道碑刻中的契约精神,到抗战家书里的家国大义;从“义学田”供养寒门学子、“积善仓”泽被鳏寡孤独,到当代助力希望工程和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从“十六户同筑义仓”的共生智慧,到今天教育基金薪火相传——这些集体记忆的淬炼,正是文明传承的生动注脚,也是人性之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光芒绽放。
闻听宗亲会成立教育基金,对族中子弟助学励学,宗亲们踊跃捐款,令人赞叹。在众宗亲的善举感召下,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以尽绵薄之力。
《刘氏义甫公宗族志》的付梓,为我二十万宗亲搭建起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我将与诸位宗亲一起,以恭敬之心展卷,去触摸先祖“筚路蓝缕启山林”的脊梁,铭记先辈的艰辛,感念先辈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力量;将家族精神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相结合,以法理为准则,以文明为指引,续写无愧于先祖、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