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净化网络语言 守护文化根脉

曾陈许愿

时下,打开一些短视频平台,“某宝”“某东”“播播间”等怪词充斥屏幕;人民币被简化为“米”,1万元用“1W”代替;“直播间”变成了“直接摸”。这些网络“黑话”不仅扭曲了汉字的本来面目,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中华文化的根基。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语言异化现象已经从虚拟世界蔓延到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须引起高度重视。

语言异化中的文化危机

走进一些学校,我们往往能听到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老六”“绝绝子”“鸡你太美”等网络流行语。更令人忧心的是,当“栓Q”取代“谢谢”,当“芭比Q”代替“完蛋”等,孩子们正在失去规范的语言表达。北京语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8到12岁儿童中,能够正确使用十个以上成语的比例从2010年的78%骤降至2023年的32%,而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比例则高达91%。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文化传承正在发生断裂。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字系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密码。从《诗经》的比兴到唐诗的格律,从宋词的婉约到元曲的俚俗,汉语的每一次演变都是文化自觉的结果。然而今天,这种文化自觉正在被解构。

流量至上背后的文化失责

为什么这些不规范语言能够大行其道?究其根源,是平台经济和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在作祟。在当前的互联网生态中,主播们为了规避平台审核,不得不创造各种谐音梗和替代词。而平台算法则不断强化这种模式,导致从业者不得不以“自我审查”和“语言创新”来规避。

这种异化现象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矛盾:一是技术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二是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三是监管滞后与业态创新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指出,2024年网络平台新增的谐音词和替代语数量较2023年增长了17倍,而同期监管部门更新的网络用语规范仅增加了23%。

构建语言文化保护生态

种种语言乱象正在动摇我们的文化自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从甲骨文的象形到小篆的规整,从楷书的端庄到行书的流畅,汉字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语言异化带来的文化危害不容小觑。它降低了汉语的庄重感,消解了汉语丰富的词汇系统,破坏了汉语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为此,2022年“清朗行动”期间,监管部门下架了170多款违规App,清理了大量违规内容。但有主播仍认为“不用‘黑话’就没有流量”“一些词语容易被屏蔽,只能找‘替代词’”。这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首先,平台企业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应当优化推荐算法,减少低俗内容的曝光。建立“网络用语规范词库”,对刻意扭曲语言的行为进行限制。设立“文化保护权重”,在流量分配中向优质文化内容倾斜。其次,教育系统应当加强学生经典诵读和规范写作训练,通过“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赛”“书法大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汉语之美,帮助学生区分网络用语和规范汉语的使用场景。再次,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于2000年,已难以应对数字时代的语言变异现象。建议增设“网络语言规范”章节,明确平台、内容生产者和用户各方的责任。建立“网络语言使用负面清单”,对故意扭曲、污名化汉语的行为进行处罚。最后,需要全民参与监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平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避免“网络黑话”,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每一个网民都要成为语言规范的守护者,遇到严重违反语言规范的内容及时举报;关注孩子的语言习惯,发现不当用语及时纠正;文化名人和媒体工作者更应带头使用规范汉语,发挥示范作用。

历史告诉我们,语言的异化往往预示着文化的衰落。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的语言消亡过程,都是从日常用语的简化变异开始的。语言学家认为“当一种语言失去其复杂性时,它所承载的思维方式也将随之简化。”因此,守护汉语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未来。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核心标识。让我们从规范网络语言做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筑起坚实的防线。唯有守住汉语的纯正与丰富,我们才能确保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