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文学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学队伍不断扩大,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文学活动有声有色。从队伍来说,2023年、2024年我市新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分别为10人、17人,高居全省各市州之首。至此,我市已拥有中国作协会员48人、省作协会员337人、市作协会员817人。洞口散文群、绥宁儿童文学群、邵东诗歌群,均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4人获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文艺家称号。从创作来说,涌现出《遍地狼烟》《阳光之下》《网疫》《白驹过隙》《乡村书》《回家地图》《不知名的鸟》《我把世界分为村里与村外》等一批精品力作。此外,2人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3人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人获湖南省文学艺术奖。从活动来说,为纪念邵阳籍著名作家谢璞先生设立的谢璞儿童文学奖已成功举办五届,邵东中秋音乐诗会已连续举办八届。邵阳市四大文艺品牌之一的“雪峰山文学季”,已开展文学讲座、阅读推广活动50余场,覆盖群众超过2万人次,被中国作协列为全国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是湖南省唯一上榜项目。特别是去年10月,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签约授牌仪式在洞口举行,各地的作家踊跃参与实践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挖掘蜜橘产业的历史底蕴与发展故事,多篇采风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重点推介,有力推动雪峰蜜橘从传统农产品向文化IP转型,吸引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境外客商签订出口协议。当年蜜橘出口量突破500吨,综合产值达18亿元,实现了以文学赋能产业升级。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学创作之本、文艺发展之源。我曾经是一名驻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在驻村工作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责任和使命。通过与老百姓朝夕相处,我感受到乡村乡民在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为文学创作积累了最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我后来创作的《驻村扶贫手记》《乡村词典》《乡村春色深》《在山乡大地》等系列作品相继在《天涯》《湘江文艺》《湖南文学》《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并被《散文选刊》等刊物转载,还入选了《2020年中国随笔精选》《千秋伟业百年风华》等权威选本。《文艺报》在总结新时代十年散文创作成绩的综述中指出:湖南散文家周伟熟悉农村生活,且参与乡间扶贫和乡村振兴,出自其笔下的一批作品,以紧贴地面的叙述……写扶贫攻坚的艰巨和复杂,写今日山乡大地的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最终为扶贫脱贫留下了一幅幅堪称原生态的生活剪影。
不管是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巨大成功,还是个人深入基层驻村帮扶的细小收获,都无可争议地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新时代邵阳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文艺创作才有生命力、才有感召力。我的作品《乡村女人的风景》将乡村女性作为独立的叙事主体,赋予她们以主体性与话语权。这种叙事立场的转变,不仅拓展了乡土文学的表现空间,更为当代女性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作品通过对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揭示,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反思性别关系、重构乡村文化的重要视角。这种将性别意识与乡土关怀融为一体的创作实践,使《乡村女人的风景》成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中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在我的创作中,我始终坚持以乡村为主要书写对象,题材涵盖乡风、乡情、乡民、乡事等,全方位展现了乡村的社会万象。在作品中,我以躬耕大地的坚守见证时代,反映百姓心声,聚焦烟火人间,传递家国情怀,思考乡村命运……使作品负载了较厚重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我市文学界、文艺界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不仅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更要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中间,走进新时代的火热生活中,参与到伟大史诗的创造中去,将作品镌刻在脚下的土地上,镌刻在人民的心中。下一步,市作协将厚植人民情怀、扎根邵阳沃土,不断丰富“雪峰山文学季”活动内容,围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百名作家写百村”“青山碧水新湖南”“山乡巨变邵阳画卷”等重大主题开展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大力推动文学名家进校园进基层活动,让文学照亮邵阳,让文学照亮生活,让文学照亮人民。
(周伟,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本文摘录自其在邵阳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