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五一出游热 文明当为景

张 洋

从今年起,五一劳动节的法定假日由1天调整为2天。这一调整,加上前后周末的合理调休,共同促成了连休5天的“小长假模式”。五一假期正值春季,此时,许多地方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赏景的黄金季节,部分热门旅游目的地一票难求。抢票难折射出游热,在国务院《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政策激励下,文旅行业景气度持续回暖。

然而,在人们享受假期、拥抱自然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不文明出行也带来不和谐杂音:景区草坪上散落的垃圾、文物古迹上刺眼的涂鸦、公共场所此起彼伏的喧哗……当“诗与远方”与“文明素养”相碰撞,个体的行为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位。假日出行,既是一场身心的放松之旅,更应成为文明素养的实践课堂。

文明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日常实践。其内涵在于对公共规则的敬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对自然与文化的珍视。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克己”,即在公共空间中保持自律,避免因个人便利损害公共利益;二是“利他”,以同理心关照他人感受,如轻声交谈、有序排队;三是“可持续”,通过垃圾随身带走、低碳出行等行动,传递对生态环境的担当。

文明看似微小,实则是社会和谐运转的基石。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危害远超个体层面:环境方面,乱扔垃圾破坏生态平衡,塑料污染可能需数百年降解;社会层面,插队、抢座等行为激化人际矛盾,甚至引发冲突;经济层面,文物涂鸦、设施损毁导致高昂修复成本,最终由全社会共担。更值得警惕的是,不文明行为具有“破窗效应”,一人越界可能引发群体效仿,形成恶性循环。

五一出游,每个人都是文明的“种子”。让我们从自带垃圾袋、公共场合要从不大声喧哗等细节做起,让文明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