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武冈市艺辉培训学校80余名师生走进翰岭茶场,开展“谷雨茶韵行”采茶制茶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茶叶知识,在茶园里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感觉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 王岐伟 曾艺 摄影报道
4月初,微博话题“医生说春天想大补就多出去玩”引爆网络,阅读量突破1300万次。随着万物复苏,越来越多人走出家门拥抱自然。那么,春日出游究竟暗藏哪些健康密码?又该如何科学“补养”身体?
4月17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医生何海艳、营养科主任刘敏,从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双视角,揭开春日户外活动的养生奥秘。
●“春日出游大补”的科学密码
“中医讲究人应该与土地之气相融,顺应四时规律,从而获得天地万物的滋养。”何海艳解释,人体需顺应天时“动”起来,通过户外活动激活阳气,促进气血循环。中医五行中,春属木,肝亦属木,此时运动能像树木抽枝般舒展肝气,加速新陈代谢、驱寒祛湿。更重要的是,接触自然美景可缓解焦虑,实现中医“形神共养”的养生目标。
刘敏从现代医学角度补充:“阳光照射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对骨骼健康、情绪调节意义重大。”春季植物光合作用旺盛,空气质量改善也利于呼吸系统。不过她提醒,户外活动并非“万能钥匙”,长期熬夜、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仍需纠正,过敏体质人群更要避开花粉高峰期,做好防晒措施。
●春日户外的“养生秘笈”
那么,“大补”究竟指什么?又该如何通过户外活动实现呢?
何海艳表示,“大补”并非依赖滋补药物或食物,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调节生活方式,激发人体自愈力、调和气血阴阳。春季阳气升腾,户外活动可借助天地之力唤醒体内蛰伏的阳气,改善阳虚症状,疏泄肝气、调畅情志。户外深呼吸能吸入更多负离子,中医称为“清气”,可增强肺脏吐故纳新功能,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形成滋养全身的气血。
低强度、持续性的有氧运动,如踏青、散步、瑜伽、骑行、放风筝、园艺种植等,都能愉悦身心,疏解肝郁。还可以静坐观景,选一处花草繁茂处静坐,闭目听风声鸟鸣,调息养神。素体阳虚者,还可以背对阳光静坐20分钟,来一场日光浴,让督脉吸收阳气,驱散体内寒湿。同时,户外活动中要放松身心,避免思虑过度,注意出汗有度,做好保暖措施。
刘敏则表示,春季“补”强调均衡饮食、规律作息、科学运动和愉悦心情。户外运动对提升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有诸多益处。适度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免疫细胞更高效地“巡逻”,及时清除病原体与异常细胞。运动时肌肉收缩推动淋巴液流动,能进一步增强免疫力。
不同年龄段人群在春季也有各自适合的户外活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可在父母带领下探索大自然,进行户外写生、收集树叶、观察昆虫等活动,还能通过跳绳、踢毽子等游戏式运动促进骨骼发育。青少年面临学习压力,骑行、登山、足球等运动可释放压力、增强体质。久坐少动的成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或翻土、种植等运动缓解工作压力、预防代谢综合征。老年人适合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锻炼平衡能力,播种、修剪等精细动作能预防大脑功能衰退。
对于特殊人群,刘敏也给出了建议。过敏体质者要避开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外出佩戴防花粉口罩,回家后冲洗鼻腔。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在空气质量不佳时改为室内活动,好转时可进行呼吸训练。
●户外运动搭配春日饮食更健康
在享受户外乐趣的同时,搭配合理的饮食,能让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春季饮食大有讲究。”何海艳介绍,酸味入肝、甘味入脾,春日里要避免过食酸味食物,以防肝气过旺,适当吃些辛味食物有助于疏发肝气。多食荠菜、绿豆芽、菠菜、香椿芽、豌豆苗等新鲜嫩芽菜蔬以疏肝,薏苡仁、扁豆、山药、大枣、银耳等健脾(如荠菜粥、山药红枣小米等)。要少吃腌肉、狗肉、白酒等过于辛热、生发之物,以免生痰助火。此外,专家还推荐了几款养生茶,如玫瑰花陈皮茶能疏肝理气,桑叶枸杞菊花茶可养肝明目。此外,还可泡玫瑰花陈皮茶疏肝理气,桑叶枸杞菊花茶养肝明目。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出发,运动后30分钟至2小时内是黄金补充期,此时身体处于“合成窗口期”,要重点补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水。香蕉、蜂蜜水能快速补充能量,水煮蛋、酸奶富含优质蛋白,有助于修复肌肉微损伤。出汗多时,可饮用淡盐水并食用香蕉补充电解质。运动后2小时至6小时内,要注重补充能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物,像鲜枣、蓝莓、杏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刘敏提醒,要避免一些饮食误区,单次摄入过多蛋白质、食用高脂肪快餐以及饮酒,都可能影响健康。户外活动后饮食应遵循“黄金期快补、恢复期深补”原则,根据运动类型匹配碳水蛋白比例,加入抗炎抗氧化成分。科学搭配饮食,能让肌肉恢复效率提升40%,还能减少次日疲劳感。
这个春天,带上科学指南走出家门,让阳光、运动与美食成为最天然的“养生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