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深耕四大工程 绘就育人新篇

——市十一中特色发展之路

邵阳日报记者 李 超 通讯员 罗小燕

“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的思政课!”

“幸福的学生遇到优秀的校长!”

“这才是中学生应该有的样子!”

……

近日,市十一中校长郭鸿与学生在研学列车上高唱革命歌曲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赢得网友纷纷点赞。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抓住一切育人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努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市十一中党支部书记肖芳道出背后的育人理念。

近年来,市十一中深耕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学质量、德育体系四大工程,以文化人、以智赋能,着力绘就新时代育人的壮美画卷。

环境提质:构筑成长“新摇篮”

320国道旁,绿荫掩映下的市十一中,作为市级“花园式校园”,现代化建筑与四季花木相得益彰,宛如朱熹笔下“问渠那得清如许”的教育绿洲。该校以“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双轮驱动,让育人环境既有自然诗意,又充满科技温度。

劳动教育基地里,学生躬身耕作,体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垃圾分类投放点前,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塑胶运动场、室内篮球场成为青春挥洒的舞台;100余台数控一体机连通智慧课堂,标准化实验室与录播室赋能教学创新。文化墙镌刻校史文脉,危墙改造兼具安全与美学,窗明几净的食堂尽显育人匠心。

作为“智慧教育平台示范校”,市十一中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智慧教室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大数据精准分析学情,推动“因材施教”落地;数码广播系统打破时空界限,国旗下讲话、名家讲堂直达每个角落,信息技术正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催化剂”。

师者如光:锻造育人“硬脊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市十一中123人的教职工团队中,34名高级职称教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7名市级骨干教师、11名硕士研究生组成“老中青”黄金梯队,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追求,托举学生未来。

该校将党建引领融入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理论研学、标兵评比、清廉教师选树等活动,让奉献精神蔚然成风。校长郭鸿手捧教学比武市第一名、省一等奖,跻身“邵阳市学科带头人”;教师陈莎拿下“省级精品课”;刘洁雅在全市高中教师业务考试中斩获145分高分,成为身边的“活教材”。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传帮带,推门听课直击课堂,教研活动碰撞智慧火花。2024年,该校在市级竞赛中斩获18项大奖,荣获省集体备课赛二等奖,成绩背后是教师团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专业淬炼。

质量攻坚:铺就成才“立交桥”

面对生源差异,该校坚守“教育是培育而非筛选”理念,构建“基础+特色”课程体系:学科兴趣小组分层辅导,体育社、吉他社等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劳动教育、心理健康课呵护多元成长。社团活动与研学实践交织成网,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光的舞台。

教学改革聚焦能力培养,推门听课提升课堂实效,分层教学实现“精准滴灌”,生活案例融入情景课堂,让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依托大数据分析学情,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助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收获进步。近两年高考,该校连续书写“低进高出”的育人奇迹。

德育润心:培育时代“新栋梁”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该校以“好习惯伴我行”为抓手,将德育融入细节:国旗下讲话厚植家国情怀,主题班会聚焦心理健康,“彩虹班”为留守儿童编织关爱网络。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无声的德育课:艺术节歌声礼赞祖国,运动会诠释拼搏精神,传统节日体验留住文化根脉,志愿服务传递文明星火。

当“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情遇上“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十一中学子在文化浸润中涵养格局:走进敬老院的温暖身影、社区环保的青春力量、街头巷尾的文明引导,让“强国有我”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从“花园式校园”到“智慧教育示范校”,从“青蓝工程”到“彩虹班级”,市十一中始终坚信: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守望,更是击鼓催征的奋进。办学条件的蝶变、师资力量的淬炼、教学质量的突破、德育品牌的升级,四大工程环环相扣,绘就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图景。“每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我们愿做匠心独具的匠人,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肖芳说道。

站在新起点,市十一中正以“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征途上稳步前行,让资江之畔的教育沃土,始终涌动着创新的活力与育人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