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刘雯

百事农为先,强国先强农。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先进生产力。深刻领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学理渊源与实践路径,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着力点。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扎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之花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源自人类与自然的实践性关系,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决定性要素。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了理论的丰富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新”科技引领农业领域各类生产要素进行“质”的优化重构。如劳动者从“经验型农民”到“智慧型新农人”,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者素质提升是生产力发展核心动力”的论断;劳动资料从“铁犁牛耕”到“数字孪生”,与《资本论》强调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高度一致;劳动对象从“土地资源”到“生物资源+数据资源”,突破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劳动对象范畴,体现了生产力要素的当代拓展。

以科技创新为内驱力激发高水平“新农技”

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一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方面的研发,瞄准农业科技前沿,努力攻克农业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如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农业平台,整合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的农业生产调度和资源配置。三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同时,以数智革新为支撑力形成高效率“新农具”。加快农业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助力农事工具数智化迭代;加快涉农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运用航空航天遥感设备、测绘无人机、农业和各类传感终端,推动主体、资源、产品等各类涉农数据汇聚共享,统筹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保护,为乡村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以主体重塑为牵引力培养高素质“新农人”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利器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农人”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在育才上持续发力,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创业指导等活动,提升“新农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例如,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电商运营培训等,让“新农人”掌握新的技能,更好地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二是在引才上持续发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可以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回流,这些返乡人才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成为推动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三是在用人上持续发力,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新农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以土地建设为推动力形成高标准“新农田”

不同于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新时代农业新质生产力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延展了农业生产边界。而以土地建设为推动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是标准化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如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措施,使农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精准调控灌溉强度和出水量等,有助于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高产高效”目标;二是信息化助力高效管理,如开发引入农田数字化平台,利用AI农情视频站、智能虫害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实现农田环境、农作物生产和用地监管全程全方位综合感知,使农业生产由“人防”向“智防”转变,全面提升农田现代化管理水平;三是生态化加强农田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稻鸭共生、鱼菜共生、林下养殖等,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