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成本、竞争力等诸多难题,科技创新则是破局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2035年)》也明确指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在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邵阳作为湖南农业大市,应借科技赋能,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
立足种业革新,凭“一粒种子”筑牢根基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其科技含量直接决定了农业的竞争力。要积极响应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深入田间地头、偏远乡村,广泛收集各类种质资源,并建立起完善的种质资源库,为种业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像武冈市水稻制种产业一样,通过与专业科研团队合作,运用先进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推广新品种,提高水稻产量,提升水稻品质,增强本地种业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动生物育种的产业化应用,加大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激发种业创新活力,保障农业生产根基,符合国家种业自主可控的战略要求。推广武冈经验,以水稻制种产业为核心,带动种业振兴、种质创新、生产革新和品牌升级,打造全国种业高地,带动农民增收。
聚焦装备升级,转向智能生产模式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要结合本地多丘陵山地的地形特点,以政策为引导,推动农机装备适配化、服务体系智能化。加大对农机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适合山区作业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具。在相对平坦的地区,推广智能化、大型化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借鉴邵阳县的经验,推动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制定相应的农机作业流程和标准,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学习邵东做法,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农机租赁、维修服务,降低农民使用农机的成本,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智能化转型。
深化数字应用,迈向智慧决策时代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利用数字技术重塑农业产业链,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销售电商化,推动农业从“看天吃饭”向“数据决策”转变,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土壤墒情、气象信息、农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进行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病虫害防治,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农业生产环境,远程操控农业设备,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准确地诊断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打破传统农业时空限制,实现农业活动决策迈向智慧时代,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创新生态,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农业科技平台的建设力度,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支持本地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实施“星火行动”,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培训,稳定和壮大农业科研队伍。积极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企业在市场导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重视农业基础研究,科学布局农作物基因研究、地方特色农业品种改良等项目,为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协同发力。
在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潮中,拥有庞大的农业从业人口、广袤无垠的肥沃耕地、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的邵阳,必须勇立潮头,主动担当作为,以科技赋能为核心,积极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国贡献“邵阳力量”,提供“邵阳经验”。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