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东散文集《云山来信》,28万字,正文分“光景”“气象”和“月影”三部分。“光景”主要写乡土生活,写人生况味和感慨;“气象”主要写行走的所见所闻所感;“月影”主要写亲朋师友。
散文,重要特点是“散”,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特点。以为某一篇就是写这个人、这些人或这一件事,读到后来,发现内容又引申、扩散开去,主题升华了。《人息屋檐下》,主要篇幅是写农村屋檐的好处。农闲时三三两两坐在屋檐下喝茶,谈着阳春,说着桑麻,一脸愉快。还以为是茶叶好,其实是慢下来的日子心情好。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没有,后面还来了一段,写苏东坡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感慨“此生有甚么歇不得处”,又顺势写出“人应随遇而安,无处不茶”。最后,又照应前文,从山野屋檐下喝茶的散淡闲雅,从“茶”字“艹”“人”“木”的结构领悟出:老祖宗是叫我们坐在草屋下的木凳上,而不必老坐不住,心情不佳不必怨茶叶不好。
《白白的手巾》开头写40岁的“我”要随身带一块手绢,然后主要篇幅写外公和爷爷等老一辈人使用手巾各有风格。外公给一个批斗过他的人治蛇咬伤时,把手巾撕成条连接起来,捆住伤者伤口所在的小腿的上部,然后用嘴给他吸毒液,吸得自己嘴唇发青。又譬如外公在作者母亲怀里合上眼睛,母亲掏出外公身上的白手巾,盖住了他平静的脸庞。此外,还有很多感人细节,文章内容已经很充实了。但还有升华,文章最后写:“外公清贫一生,没留给我什么东西,在我40岁的时候却给了一块白手巾。”“我依然漂泊,不停地获取,不停地失去。我庆幸,最后还有一块白手巾在身上。”卒章显志,余味无穷。
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云山来信》另一个特点是,所写的事情细小,但能从中提炼出一种哲理,顿悟出一种学问。《邻家屋檐》写姜大家的屋檐下很有人气,村里人都愿意到那里去玩;“我”家的屋檐比姜大家的宽敞,家里的人也希望大家去玩,但很少有人去。原因是姜大随和,在那里玩的人不受拘束;“我”家缺少一种和,而和又体现在一种气上。于是作者得出这样的感慨:“种种的付出,不就是让日子过得愉快一些么,愉快并不遥远,抑或就在屋檐下……”又进一步发挥:“每个生命里都有一种屋檐,有时很久都看不到,那是视角有了问题,并非不存在。”
《云山来信》还有一个特点是如实反映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拔高,不美化。《云山来信》的舅爷爷,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待“我”这个“外甥孙”,却显得近似冷酷。“我”还没有工作时,他能帮得到忙却不帮;后来“我”入伍、当了军官、复员参加工作了,写信向他汇报,他总是不回信,显得不近人情;到他家里看他,他也没几句话说。当然,最后作者还是写出了对他的敬爱,他是“一座深沉又凝重的青山”。“我盼望的东西早就出现了,我已经收到了他的来信,他本身就是一封信——颜容、目光、气息、一丝皱纹、一根白发、一声咳嗽,汇聚成了一个个深沉又炙热的字符,让我无法懈怠、无法停息。”这样写,是求真求实,不为贤者讳,写出人物的本来面目。
人生多日常,生活有哲理,就看你能不能领悟,能不能提炼。《云山来信》写的是一些生活片段、生活细节,简单地说就是人生日常,读者能够读得下去,是因为作品在生动的叙述、描写之中,融合了深沉的情感,而又能提炼出有一定深度的人生哲理。阅读本书的过程,实际上是领悟人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