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不唱“独角戏” 共谱“协奏曲”

——市十三中探索家校共育特色路径的有效实践

邵阳日报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刘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传统教育的“分数至上”观念遭遇新时代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市十三中以“家校共育”为钥,走出了育人的新路径。在这里,留守儿童的孤独被温情融化,“问题少年”的棱角被耐心打磨,啦啦操赛场的荣耀见证家校合力,劳动基地的沃土培育生命成长。这所地处偏远的普通中学,正用行动诠释着“独木难成林,百川汇江海”的深刻智慧。

家校沟通:从“孤军奋战”到“双向奔赴”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学记》中的千年古训,在市十三中的家校共育实践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面对留守儿童占比高达两成、单亲家庭频发的特殊学情,该校将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第一课堂”。教师们不辞辛劳,披星戴月,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七年级学生小张因父母离异而陷入暴躁厌学的困境,班主任、老师多次家访,与负责照管的奶奶深入交流,并为他设计了“图书角管理员”的成长路径。在书籍的浸润下,小张逐渐重拾自信。“是李老师让孩子眼里有了光。”小张的母亲在家长会上深情地说道。

市十三中还创新开设“家长课堂”,邀请教育专家解读家庭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组织“每日进步计划”打卡活动。单亲家庭的小王在班主任与母亲的“家校共育日志”中,从厌学少年蜕变为班级“环保委员”。“教育需要等待,家校同步浇灌,再倔强的苗也能开花。”校党支部书记杨高良的话语,道出了家校协同的真谛。

啦啦操队:舞动青春的“家校合作舞台”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市十三中啦啦操队在国赛、省赛摘金夺银时,赛场内外的家校联动成为最美注脚。训练场上,家长自发组成“后勤保障队”,为孩子们准备营养午餐;比赛途中,学校为未能到场的家长录制加油视频,让孩子们感受“云端”温暖。队员小陈的母亲坦言:“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我们也要做团队的‘后援团’。”

这支由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组成的队伍,在协作中学会坚持,在喝彩中收获成长。曾经的“捣蛋王”小夏在担任喊操人后,不仅队列比赛夺得第一,更在职业学校找到了人生方向。“篮球比赛第一名、专业成绩第一名”的捷报,印证着家校共育的神奇力量。

劳动教育:泥土芬芳里的“家校共耕”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该校开辟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家校共育的“第二课堂”。孩子们在责任田里播种希望,家长们在田埂边传授农谚。单亲家庭的小刚学会了翻土施肥,回家后主动承担家务,用劳动成果为母亲烹制“爱心晚餐”。“生活即教育,劳动即成长。”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展示孩子制作的“劳动手账”,上面记录着“汗水滴进泥土,希望长出新芽”的感悟。

该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生物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周期,美术教师组织“田园写生”,语文教师开展“泥土的诗行”创作比赛。在这片土地上,这种融合不仅收获了萝卜辣椒,更培育出“一粥一饭思来处”的感恩和“躬耕劳作得硕果”的坚持。

协同育人:构建教育“同心圆”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雅斯贝尔斯的箴言,在市十三中化作生动实践。该校与市脑科医院签订校医联动协议,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联合社区打造“四点半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托管;邀请非遗传承人、楹联名家进校园,开设楹联、剪纸、花鼓戏等特色课程。“家校社协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化学反应。”校长吴巍巍介绍,学校建立“三级沟通机制”:共性问题通过主题家长会解决,小众问题开设“双休日家长会客厅”,个性问题实施专项家访,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精准关爱。

从“独角戏”到“协奏曲”,市十三中的育人实践印证着“独行快、众行远”的真理。在这里,教育不再是冰冷的分数较量,而是温暖的生命对话;家校关系不再是“老师教、家长看”的单向传递,而是“肩并肩、心连心”的双向奔赴。正如校园里的绿树,根须在地下交织,枝叶在风中合唱,共同撑起一片教育的晴空。当“万般皆下品”的旧观念逐渐褪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图景正在这所美丽的校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