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以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李 敏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新课标提倡要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我们的教材是以“生活事件”为编写原材料,以“对话”为编写主要方式,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那么我们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有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衔接生活,有效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它接上“童气”。这样即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到生活本身”,教学要做到“两眼一心”:一眼看教材,一眼看学生,以“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出发,衔接生活,搭建支架并发掘执教班级的生活资源,挑选反映儿童成长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普遍性的事件,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内容,经过加工和提升,以“对话形式”来指导学生。

对此,教师应注重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多维度关注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活化学习氛围。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材与学生之间所产生的知识联结,需要搭建符合学生真实日常生活场景,贴合生活情境,达到有效衔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目的,实现教学真正回归儿童生活,让课堂富有生命力,利于儿童学到并理解道德知识。如《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教师唤醒学生不久前春游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游邵东怡卉园”环节,让学生通过游园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标志,交流生活中自己根据标志遵守规则的体会,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形成遵守规则的共识。

探究生活化情境活动。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蕴含儿童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探究,进行类比、推理、分析、思辨、反省等活动,学习、掌握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道德思维品质。如《探访古代文明》一课,教师可模拟考古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仔细观察壁画和印章,“描一描”“猜一猜”“找一找”,完成任务“探索文明印记”。并借助简易装置进行现场演示,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活动完成抽象的历史学习,在拉近历史距离的同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先民的智慧,让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模拟生活化的体验学习。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掌握道德观念,规范道德行为。学生对于道德之把握、德行之形成基于道德生活的实践,也就是知行合一。为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将自身所学习获得的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进行实践,在这一阶段,同时采取拨正、加强、巩固多种手段,最终达成在道德层面能够将认知内化与行为外显实现和谐统一。

此外,要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理解,教师也应让作业内容的布置更突出生活化这一特点,融入生活场景,改变传统的纸质作业形式,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了不少劳动教学主题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如《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老师布置“干点家务活”主题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学做家务,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促进学生践行家德家风,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形成的经验,有效捕捉到其中与教学知识联结部分,并选取身边的人物或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把握道德,规范行为,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让他们能够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做到用“道德”浸润学生内心,用“法治”呵护儿童成长,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道德和法治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邵东市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