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夏云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价值理念始终是引导社会前进、塑造制度形态的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其背后蕴含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现实国情的精准回应。

理论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人民至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时代内涵。一是从人民主体地位来看,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进一步强调人民在国家发展各个领域的核心地位。在政治领域,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安排,不仅能够选举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还能在日常政治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行监督,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在基层治理中,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广泛参与社区和乡村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经济领域,坚持将人民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在人民利益实现方面,“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对新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关注人民的物质利益,更注重人民在精神文化、社会公平正义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在物质利益上,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使数亿人民摆脱贫困,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在精神文化利益方面,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设了大量公共文化设施,鼓励文化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作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历史价值: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人民至上”凝聚了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力量,成功动员群众参与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以抗日战争为例,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各根据地,共产党组织农民成立自卫队,开展游击战争,同时组织妇女做军鞋、送情报,儿童团站岗放哨等,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仅晋察冀根据地就有数十万群众参加八路军,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一五”计划期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积极投身于工业化建设。鞍钢的工人们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加班加点,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粮食和原材料支持。在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付出了辛勤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价值: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发展

“人民至上”推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一是在应急管理领域,“人民至上”理念促使国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积极调配救灾物资,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能力等措施,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反应速度和救援效率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体现了“人民至上”理念在应急管理中的实践价值。二是在社会治理方面,“人民至上”理念推动了基层治理的创新与发展。各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一些城市,通过建立社区网格管理体系,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门的网格员,负责收集居民信息、解决居民问题。网格员深入社区,了解居民需求,及时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使社区治理更加贴近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通过分析居民需求信息,政府能够精准地提供公共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