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地级党媒图书资料室“纸质阅读”突围路径探析

曾莉莉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从2019年的4.65本降至2022年的4.38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电子阅读率则攀升至79.5%。

在这一背景下,地级党报图书资料室作为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正面临三重现实挑战:一是传统借阅模式吸引力不足,年均借阅量同比下降23%;二是读者年龄结构老龄化,35岁以下青年群体占比不足40%;三是资源更新周期长,近三年新入库图书中党建类占比超65%,其他品类更新率仅为12%。

数字化浪潮下的纸质阅读困局与机遇揭示,纸质阅读仍具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纸质书更具深度阅读体验,62%的家庭将实体书作为亲子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党政机关,纸质文献的权威性、仪式感和收藏价值,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干部专业素养的核心载体。某单位图书室2023年开展的“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数据显示,参与干部的知识留存率较线上学习提升41%,印证了纸质阅读在理论武装中的独特优势。

新时代党报图书室有四大战略定位。一是政治引领的“红色智库”。通过构建“必修+选修”的立体化书单体系,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核心著作与地方发展战略规划、行业政策解读汇编相结合,形成“理论原著+实践指南+本土案例”的三维学习矩阵。二是文化传承的“城市记忆馆”。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收录地方志、行业年鉴、非遗技艺图鉴等特色文献。如赣州日报图书室打造的“客家文化专题馆”,通过实物展陈、影音资料与文献库,年接待文化研究者超万人次,成为地域文化保护的重要平台。三是跨界融合的“智慧枢纽”。打破传统封闭运营模式,与本地的专业图书馆共建共享借阅系统,实现通借通还;联合高校图书馆开发“古籍数字化修复”项目,将珍贵地方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对接社区打造“15分钟阅读圈”,设立流动借阅点。四是全民阅读的“生态营造者”。构建“个人阅读+团体共读+文化传播”的生态体系,推出“书香机关”“悦读家庭”“银龄读书会”等品牌项目。成都日报图书室实施的“阅读存折”计划,通过积分兑换、阅读打卡、名家导读等活动,使机关干部年人均阅读量从3.2本提升至6.8本,带动家庭成员阅读量增长170%。

创新“空间+活动”服务矩阵,提升阅读体验。设立功能分区:设置“红色讲堂”“创客书吧”“亲子绘本角”等主题空间,配备AR图书导览、智能荐书屏等设备。开展品牌活动:开展“每月一书”、党政共读计划、“非遗手作·书香传承”文化沙龙、“24小时城市书房”夜读活动等。推动社群运营:比如组建“党员读书会”“巾帼书香社”“银龄读书俱乐部”等社群,运用“学习强国”小程序开展线上打卡、“好书漂流”等活动。

通过构建“阅读+”实现价值延伸。党建赋能:将图书室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体系,设计“学党史·强党性”主题书单,开发“红色剧本杀”等互动学习产品,使党建学习成效可视化。文化赋能:举办“地方文化IP开发大赛”,将文献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教育赋能: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计划”,编制分级阅读书目,配备专业导读员。

面对出版业变革,地级党报图书室应坚持“三个坚守”:坚守政治属性,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传播者;坚守文化品格,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坚守为民宗旨,做全民阅读服务的创新实践者。未来发展方向:构建“AI图书管家”智能服务体系,开发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荐书系统;建设“元宇宙阅读空间”,实现线上线下沉浸式阅读体验融合;打造“城市阅读大脑”,整合全社会阅读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在数字化浪潮中,地级党报图书室既要警惕“纸质阅读消亡论”的悲观论调,也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主义”的误区。通过坚守核心价值、创新服务形态、深化跨界融合,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建设书香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