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跟随新邵县作协采风团来到严塘镇高桥苗圃。踏入苗圃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一个被岁月与自然精心雕琢的梦境。目光所及,皆是形态各异的树,每一棵都似大自然派来的使者,诉说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红砖老楼房前的一棵水杉。它如同一柄绿剑,笔直地刺向灰蒙的苍穹。细密如羽的枝叶层层叠叠,在微风里轻颤,仿佛在诉说岁月的密语。粗糙的树皮,刻满时光纹路,那是风雨雕琢的印记。仰望着它,一种震撼与敬畏自心底蔓延。在这个院落里,它默默坚守,远离繁华喧嚣,自成一方静谧天地。它守望着四季的更替,见证了苗圃的变迁,宛如一位沉默而忠诚的守护者。
再往前行,便能看到两棵高高的椿树并肩而立。在苍茫天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轮廓格外清晰,好似两个大大的惊叹号,醒目而独特。它们的枝干错综复杂地伸展着,尽管叶子已经落尽,但依旧透着一种苍劲与倔强。我走上前去,触摸它们粗糙的树皮,感受着手心的粗粝。这是岁月镌刻的痕迹,记录着无数个日夜的风雨洗礼。
我静静地站在椿树下,仰头看着略显萧索的枝丫。我知道,这看似沉寂的枝干,正蕴含着蓬勃的生机。过不了几日,它们便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撑起一片葱郁的绿意,为这座园子增添一抹动人的春色。
沿着园中小径继续前行,一棵繁茂的大树出现在视野中心。这是一棵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树,它的树冠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枝叶层层交织,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拼图。粗壮的树干上,纹理深深浅浅,宛如岁月留下的神秘符号。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吟着往昔的故事。置身其下,我心中涌起诗意:“新绿旧碧层层叠,枝枝叶叶皆含情。”这层层绿意,是树与时光的对话。
在这座占地四百多亩的苗圃里,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让人目不暇接。它们或伟岸,或秀丽,或沉静,或热烈,每一棵都以磅礴的力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你看,东南角,红豆杉正抽着嫩芽,与清心寡欲的竹柏相伴,相互依偎。竹柏的扇形叶在风中摇曳生姿,两种气质迥异的树,在这里却融合得相得益彰。我想,它们的树根必定在泥土下紧紧相握,如同古琴与洞箫的和鸣,和谐而美妙。
杜英树则显得最为风雅,它的老叶还残留着去年的一抹胭脂色,新生的叶片却嫩绿得如同新出的翡翠。绿和红都很干脆,没有任何中间色彩。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的绿叶都是叶尖朝上,努力向着天空接收阳光;而所有的红叶都是叶尖向下,时刻准备回归大地。难怪那些坠地的红叶,有种惊心动魄的悲壮。而同样颜色的红叶石楠在园子的一角举着火炬。看着它,我想起了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明明静止不动,却能在光影变幻中舞出流云般的姿态。
当我们一行人行至春光深处时,满园的树仿佛受到了指挥,开始了一场盛大的合唱。樟树沙沙,竹柏飒飒,椿树哗哗,各种不同的声部在春风中交织,纷繁却又和谐。
我们一边观景,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解说,苗圃几十年来的兴衰荣辱仿佛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那些曾经在苗圃中忙碌的身影,在枝叶间若隐若现。老一辈育苗人带着质朴的热忱,弯腰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年轻的学徒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虚心地讨教技艺。曾几何时,这里新苗簇拥,一片蓬勃,充满了清新的朝气,承载着人们对绿意与生机的向往。岁月流转,市场浪潮翻涌,苗圃也在时代的浪潮里经历了很多波折。苗圃工人们不言放弃,勇赴潮头,撑起了眼前这片绿色的奇迹。
只有这园中的树,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遵循着季节的轮回,一直向阳生长,各具风姿。它们让我明白,坚守与希望,从未在这片土地上缺席。
离开苗圃时,阳光已升至中天。苗圃的铁门在身后轻轻合上,像是合上了一本读不完的书。那些树在春日里蓬勃生长着,它们的年轮里藏着所有未说出口的晨昏与春秋,等待着下一个有心人来倾听、来解读。
(吴艳红,新邵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