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 非遗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

李熹珩 汪碧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赋能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中,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亟需把握“人才”这一关键变量,探索非遗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邵阳非遗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是推动非遗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根据邵阳市非遗人才调查数据显示,邵阳非遗面临人才短缺与老龄化危机。邵阳非遗传承人群体中,超过72.6%的传承人在50岁以上,非遗技艺传承面临老龄化危机。年轻一代对邵阳非遗认知不足、认同感缺失,导致传承之路愈发艰难,同时,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非遗面临断代甚至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传承方式具有局限性,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师徒口传心授,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我市非遗项目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演出教学,传承方式单一且缺乏新媒体手段,难以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导致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受阻。产业模式也与市场需求脱节,我市非遗项目中,65.93%处于非盈利状态,73.33%尚未与文创产业融合并推向市场。非遗产业模式与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跨界耦合、广阔需求之间形成反差,非遗项目在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存在明显障碍,非遗传承人面临生计维艰的困境。

为此,我们要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传承与创新,让非遗焕发全新生机与活力。

以“技”提质,强化平台建设。打造邵阳非遗推广平台。借鉴湖南云上非遗馆经验,建立集“云展会+云推介+云消费+云扶贫”为一体的多维立体文化空间,强化非遗产业集群效应。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互动性强的非遗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数字文化场馆。推动邵阳非遗数字化传播,加强内容建设和创意传播,提升非遗传承人及人才的数字素养。参考甘肃非遗大数据平台经验,搭建“非遗+直播”“非遗+电商”等数字化消费场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支持地方企业牵头攻克科研难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地方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激发非遗产业链活力。强化“校地企”合作理念,多渠道支持非遗产业发展,不断扩宽非遗保护的渠道和方式。

以“制”促改,加强人才融通。优化非遗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区域文化特色、产业布局及市场需求,将非遗人才引进政策纳入地方发展战略。创新非遗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实现高层次非遗人才跨地区、跨行业的交流合作。完善非遗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非遗人才基础生活保障,完善基层非遗管理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提升非遗管理人才的数字素养。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体系。构建融通的数字化课程体系,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源。结合邵阳非遗特色,增设“邵阳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数字技术与邵阳非遗传承应用”等课程,创新教学内容,开展非遗档案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博物馆开发等实践教学。加强职普融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既懂非遗文化又精通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进科研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构建科技金融机制,支持非遗保护与传承、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工作。调整科研型事业单位组织结构,设立非遗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生产管理等部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

以“智”变革,探索“非遗+产业”融合边界。挖掘“非遗+X”产业融合创新。探索“非遗+教育”“非遗+旅游”“非遗+创意产业”“非遗+科技”等领域融合创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对邵阳非遗项目进行智能分析和用户画像构建,实现精准传播和个性化推荐。开设数字平台,构建非遗文创产品在线商城,支持在线购买、支付和物流配送服务。推动非遗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依托邵阳传统优势产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创意产品。将非遗元素、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与生产,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边界。

(作者:李熹珩,邵阳日报记者;汪碧波,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