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是指创新的文化反映、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创新精神深深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增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丰富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

坚定创新自信,掌握创新主动。创新来自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创新首先要具有敢于创新、能够创新的高度自信。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坚持独立自主是党的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是党领导人民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是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的,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搞的事业,我们是先行者、探索者,没有人给我们提供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态度的经验”。创新自信是创新主动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是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的现代化,在掌握历史主动中展现创新主动。培育创新文化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不断创新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强化创新思维,遵循创新规律。创新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哪个层面,都要经过思维创新,都有内在规律。没有思维的创新,就难以有实践的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要从养成创新思维入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强化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使创新成为自觉的行为、科学的活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对增强创新思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加要求提高科学性、把握规律性。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实质是实事求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实现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的关键问题,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的短板弱项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紧迫问题等。解决好这些重大问题,需要创新,也将会带来重大创新。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创新需要相应的能力支持,越是原创、复杂、尖端的创新,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高。对一个国家来说,创新能力包括要素能力、制度能力、组织能力、主体能力等。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能力,即有效运用各种创新资源,整体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整合而成重大创新成果。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创新的竞争首要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创新的高度和深度。无论AI(人工智能)技术怎样发展、达到什么程度,都只是人的能力的外化、物化、集成化,都不可能替代创新人才的作用。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大军,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创新文化。这就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培育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制。创新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必须构建有利于催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创新环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设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让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环境。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空间,就是整体的宏观的创新环境。创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很难一蹴而就。必须立足“长期主义”、投入“耐心资本”,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会有夭折的可能,难以一次成功。这就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不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体制机制、评价体系是创新环境的重要因素。必须破除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