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多地有不少高级中学实行了高一、高二年级周末双休制(高三年级仍是单休制),这一话题很快引起全国网友热议。有家长支持,认为自家孩子终于能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面前“喘口气”了,也有家长反对,觉得周末双休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宋国人担心秧苗长不快,用手拔高秧苗,后来这些秧苗全都枯萎了。不尊重自然规律,一味要求正慢慢成长的秧苗提前长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起反作用。
实际上,高中学校实行的高强度教学模式与宋人“揠苗助长”的做法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渴望学生“一夜成才”而增加学生负担的行为。在这一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无处释放,从而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学习效率下降,学习质量随之变差,最后导致部分学生这也没学到,那也没学到,甚至还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虽然在这种重度压力下靠着死记硬背考了高分,也容易成为“高分低能”者。
2024年10月15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行周末双休制度。这一政策被纳入“教育强国2035”战略核心部署,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正式迈入系统性改革新阶段。同时,2025年1月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内容体系,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
先是2021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双减”,现在又陆续推广高中阶段周末双休,我国教育体系正不断完善,教育质量在拔节生长。在紧张的学业压力之余,通过周末双休,留给高中学子充足的放松时间,实现了劳逸结合,从而让学生们都能在合理的学习氛围里各成其才,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