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7

凝固的 历 史

——清代宝庆知府衙门的模样

20世纪20年代的邵阳城区。

一则古老的童谣唱道:“一二三四五,牛皮蒙大鼓;过了东关桥,就是宝庆府。”清朝时宝庆府城内不大,东至邵水西岸城墙,南边是六岭环卫,西至打枪坪(现名大祥坪),北至资江南岸河边城墙。其余地方都称城外。

宝庆府东、北两方有资江、邵水环绕,沿河筑有大块麻石(花岗岩)城墙卫护。清朝的东关桥原是窄木桥,木桥两侧都是小商铺。桥中过道仅两米宽,两乘轿子在桥上相遇,还要设法互相侧让才能通过。桥上经常是拥挤不堪,至今老一辈人遇到拥挤的情况仍说:“到了东关桥。”

通过东关桥,经过城门洞,就进了宝庆府城。进城门洞两丈处有两扇笨重厚大的木门,深夜三更关闭,天明才开。向城中走600米,就来到宝庆府衙门的大门口。大门口前有一小广场,至今仍在,现称为“府门口”。许多民众在此看官衙告示,加上在此叫卖的小摊贩,热闹场面仅次于东关桥上。

宝庆府衙门位于宝庆城的正中央,坐北朝南,四周均砌有高墙。府衙的大门有两重,两门相距盈丈。外大门厚重,钉有数十个凸起的大圆铜钉与虎头门环,晚闭早开。第二重门为朱红色木门,中间为两扇大朱红木门,两侧各为稍小朱红色双页木门,因此有人戏称为“六扇门”。平时中门不开,人们都从两边侧门进出。

进了府衙门后,一条四米多宽的青石路通到大堂。青石路长120米,沿路两边植有树丛。此外,路两边各有一大操坪。路从清风阁楼下穿过。清风阁为宝庆府城内有名建筑,为两层木建楼阁,由巧工名匠雕凿精建,门窗雕花,屋脊伏兽,檐角高翘,甚为精美。

清风阁四周均为空坪与低矮民房。阁楼高出民房丈余,四厢挑出走廊,四面临空。阁上可看到府前市井与城内各处,夏夜凉风习习,因此有“清风徐来之阁”之名。知府大人常宴请名士好友登阁吟诗游乐,常为市民乐道,并以能一登清风阁观赏为殊荣。

行经百余米青石道,来到知府大人审案厅堂。大厅为平房木结构,东西宽20米,南北深12米,大木柱屋架,厚方形青砖铺地面。两侧间有厢房,是衙役们等候知府大人升堂的歇息处。大厅前,曾耸立两根高大旗杆。进大厅有三步石阶,石阶两端置有石狮增威。大厅后侧曾置有大铜壶,为当时日夜计算时刻的钟壶,称为“铜壶滴漏”。

经过大厅中间是二堂。二堂也是中间为大厅堂,两侧为厢房,亦为砖木结构,厚方砖铺地,是知府大人会见官员同僚友人等座谈之处,也作夜间审案之公堂。西侧厢房外有一长房,乃知府大人书房。书房中地下面有一处传说为“无底洞”,据传可通往北面资江河畔,是供知府大人避难之暗道。

过了二堂就到第三进内厅。内厅是知府大人与内眷的歇宿处,是七开间的木平房,中间为厅堂,每侧各有三间房。每间又用木板间为前后房,均为木板地面。房前有中字形宽走廊,天井里植有桂花、石榴树,走廊边有木栏杆和坐板。房后亦有两米宽走廊,通往二堂与左侧月亮形圆门洞。

衙门内三厅西侧有一长形四合院,居住知府亲属家眷及丫鬟仆妇等。天井中种有十余株大芭蕉,雨后翠绿欲滴。四合院前大堂西侧植有数十株柏树。树林侧有深井,井水清洁凉甜。离四合院20米的西北墙角下,靠墙有五间砖砌无窗小房,每间仅两三平方米,传闻是关押重要犯人的临时牢狱。

清代称东塔、六岭、双清亭等处为“外八景”,称知府衙门内的清风阁、铜壶滴漏、无底洞、月门回廊、芭蕉流翠、柏林等为“内八景”。

(邵阳日报记者 杨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