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

中河街的 百年变迁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杨 吉 通讯员 贺海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河街。 邵阳市档案馆供图

在邵阳,有一条老街广为人知。它饱经岁月洗礼,似一部镌刻于青石板上的史书。它以短短370米的长度,承载着邵阳千年的城市记忆,见证着一代代邵阳人的拼搏进取精神。这便是中河街。

中河街坐落于邵阳市区邵水东路北段,始于青龙桥东端,止于双清路水府庙。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处于资江与邵水的交汇处。资江水量丰沛、水流湍急,而邵水则相对平缓,二者交汇形成了天然的洄水湾,成为来往船舶停靠的绝佳良港。

自明清时期起,中河街便凸显出独特的区位优势。早年,从汉口等地长途水运而来的食盐,都在中河街上岸中转。同时,邵阳各地的铁、陶瓷、竹木等土特产,也经此运往外地销售。那时的中河老街,人潮涌动、商铺鳞次栉比。那么,旧时的中河街究竟是什么模样呢?

1981年,电影《路漫漫》在中河街取景。其场景基本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河街的风貌:整齐的青石板路之上,一间间三层砖木结构的铺面依次排开。这些铺面,底层用作门面,上层则为住房。

中河街的建筑特色鲜明。房屋大量采用出挑的马头墙设计,颇具徽派建筑风格。这与早年往来湘皖的江西商人关系密切,湘皖赣文化交融的建筑美学在此大放异彩。中河街沿河的房屋依河岸地形高低错落分布,大多建于河堤之上,其中不少是吊脚楼,以此应对雨季河水上涨的风险。

邵阳解放后,中河街的改造进程加速。狭长的青石板路,变成了宽阔的沥青路面。沿江桥的修建,更是让两岸百姓出行便捷许多。其中,大众电影院的迁入,尤为邵阳人所津津乐道。

1951年4月,政府拨出专款,将大众电影院从曹婆井迁至此处。电影院占地1100平方米,设有750个座位,开业仪式上首映的影片是《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在市档案馆珍藏的《资江报》上,还能看到关于此影片的广告。在那个年代,大众电影院每逢新剧上映,都会在《资江农民报》《资江报》刊载广告,电影票常常一票难求。

中河街还有一所中河街小学,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治平四年(1067)由周敦颐迁建的邵州州学。中华民国时期,刘玲等乡绅在此基础上捐资复建为邵阳县私立民生小学。这里曾是邵阳革命先驱李芬、贺民范等人工作过的地方。1958年,学校改名为中河街小学,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后,古城邵阳焕发出新的活力,中河街也开启了现代化转型之路。1992年4月17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青龙桥商业开发区,对包含中河街在内的区域进行改造。1993年4月,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中河街1.48公顷国有土地转让给港资公司,规划兴建商业区。这是邵阳市首次对外出让国有土地的项目,在邵阳对外开放及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水府庙的飞檐与商业区的玻璃幕墙遥遥相对,老街坊的老手艺与年轻人的智能手机相映成趣……这条见证过盐船帆影、革命烽火、改革浪潮的千年古街,正以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鲜活范例,激荡出更为动人的时代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