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真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刚踏入腊月,村子里便开始放塘干鱼、杀猪宰羊,家家户户院里垒满了柴火。我掰着手指头眼巴巴地数着日子,盼望着新年早点到来,心里扒拉着小算盘:新衣服新鞋子,得上亲戚家里拜年才穿;妈妈拿出的大白兔奶糖,得偷摸藏一点,等上学时带到学校去吃;要多捡点鞭炮,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下……那段时光,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每一天每一刻都充满了幸福。
腊月二十七八,各家里的事情打堆堆。可即使再忙,妈妈也总是要抽出空来搞大扫除。当房间被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后,我们的脸却黑成了大花猫。大家你看着我,我笑着你,不觉辛苦,只觉幸福。
腊月三十,春联是必贴的。别人家的春联得请村里教书先生写,我们家里不用。三叔那时读高中,毛笔字写得好。他挥毫泼墨,几副春联一下子就写好了。没有浆糊,就用吃剩的米饭捣碎将春联糊上。往往是爸爸拿着春联,问底下的小孩子们,正了没。在再高点、再左点等吵嚷声中,春联便被稳稳当当地贴在了门框上。里里外外,红红火火。
除夕夜,家人都要守岁。午夜,妈妈把煮熟的鸡鱼肉摆在堂屋的八仙桌上,再烧一壶九月九日蒸的重阳酒,先虔诚祭祀,然后再把肉切成一大片一大片的。吃完肉后最快乐的时候到了,妈妈给我们开始发压岁红包。那时一个红包虽只有几块钱,但却是我们期盼了一年的快乐。小心地把红包放在枕头下美美地睡一觉,醒来就是新的一年,而我们也长大了一岁。那时乡村还没有通电,带着点黄晕的煤油灯光下,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整间屋子里充满了温馨和幸福。这个情景,永远难以忘怀。
正月初一新年到。村子里大家都抢着想做第一个迎新春的人家,往往是凌晨三四点钟,家里大人们就起床忙开了。小孩们在连续不断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醒来,等待着我们的是一大桌好菜。但因昨晚守岁耽误了睡眠,食欲没那么好,吃一点东西,就兴奋地去开门放鞭炮,然后就去捡炮。
拜年也是极有乐趣的事,先到爷爷奶奶家,然后叔叔伯伯家。这时候可以胡吃海喝,糖果瓜子塞满每个衣袋。红包数不过来,数额虽然不大,但我们仍是欢天喜地。最期待的就是去外婆家拜年。妈妈姊妹多,大家相约初一或初二一起去娘家拜年。浩浩荡荡十几二十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特别美丽的风景。到了外婆家,表兄表妹三五成群,在一起玩游戏,好不热闹。
儿时过年,真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