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莫被“饭圈文化”裹挟

近日,包括中国羽毛球队官博在内,运动员王昶、梁伟铿、何济霆、任翔宇、朱一珺,教练陈其遒、罗毅刚等陆续解散粉丝群。在粉丝群解散前,何济霆曾在群内留言:“希望大家有分寸,坚决抵制‘饭圈文化’,我们的闪光点亮点始终属于场上。”

这句不被“饭圈文化”所左右的表态,让人不由叫好!

“饭圈文化”,起源于娱乐圈,原指粉丝的群体性追星行为。追星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但近年来却产生了种种乱象。比如,认为自己的偶像完美无缺,面对任何异议群起而攻之,甚至不能接受偶像、相关工作人员的正常从业行为。又比如,为了拔高偶像,处处攀比,不惜对其同行进行诋毁、丑化和网暴,毫无底线。还比如,疯狂跟踪、怼脸拍摄、组团控评等等。这些极端行为形成了一种党同伐异的精神裹挟,甚至这一行为有向娱乐圈以外的领域侵袭的势头。

2024年12月中旬,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在比赛期间,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表示:“感谢大家的支持,但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及场合。”视频中可以看到不少球迷举着手机在电梯口蹲守拍摄,不久后,“樊振东恳请球迷们理解尊重”的话题引发热议。乒乓球运动员陈梦在近期的访谈节目中坦言,自己曾一度被网暴到陷入自我怀疑……种种现象,让很多运动员不胜其扰。

不仅是体育界,“饭圈文化”还渗透到了科学、医疗、商业等领域。科学家里谁最厉害?哪位医生最具权威?企业家里谁才是领军人物?……似乎只要是个名人,就一定要在“饭圈文化”的语境里被分个三六九等、争个上下高低。他们本身的行业贡献和闪光品质,在这种毫无意义的攀比中被消解、弱化,甚至被抹黑攻击。

“追星”本该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却为何病态发展、乱象丛生?其背后有多重原因。

一个是网络平台的纵容放任。在许多网络平台眼里,“流量就是硬通货”,粉丝持续生产数据、制造话题的能力,精准命中了他们对流量的渴求。一些平台甚至制造投票榜、话题榜来主动迎合,成为“饭圈文化”野蛮生长的温床。再就是资本利益方的推波助澜。有些品牌方、经纪公司,甚至偶像本人都认为,“黑红也是红”,对“饭圈文化”甘之如饴。还有,一些借机牟利的人,将偶像的影像、行程、隐私等,或当成商品售卖,或形成流量变现,所以苦心经营“饭圈文化”并无所不用其极。从而催化了“饭圈文化”的畸变,吸引了一些三观还未成熟,却又急切渴盼话语权力的青少年,成为了“饭圈文化”的主要力量。

莫让年轻人被“饭圈文化”裹挟,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公安、网信等部门要对平台加强指导和常态化监管,对“饭圈”乱象依法开展长效整治。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各个层面强化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工具,防止其沉迷“饭圈”不能自拔。而平台更要自省,不能一味为追求利益而放弃底线和原则,否则必将遭受反噬,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