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莫着急,二十二上街去;二十三萝卜担,二十四敬灶司;二十五蒸酒打豆腐,二十六锣鼓奏;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年饭呷;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摆碟碟;初一初二拜年去!”
旧时的邵阳,每到腊月廿一,孩子们便开始拍手传唱这首歌谣。从这首歌谣里,我们可以窥见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邵阳年俗图谱。
祭灶:三角糖封灶王嘴
腊月廿三暮色初临,千家万户灶台上红烛摇曳。司命府君画像前,三角祭灶糖在供盘中堆作塔形,麦芽糖的焦香裹着檀香氤氲满室。老人们手持三炷清香,口中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孩童们早按捺不住,待祭礼完毕便争抢那粘牙的甜蜜。此仪式,寓意以糖“封”灶神之口,护佑家宅平安。这种祭灶糖,平时市场上没有卖。物以稀为贵,因此,大人敬过灶神之后,孩子们便抢着吃。
小年:米粉飘香满街巷
小年那天,家家户户都称些肉,吃米粉,不吃饭。当夜,将在铁锅中翻腾的腊肉丁与红椒浇在雪白米粉上。在氤氲的热气里,年节帷幕正式拉开。
年夜:团聚与守岁
一家围坐一桌,桌上都是鸡鱼肉,以阉鸡为主菜:鸡胸肉是给老年人吃,鸡脑壳归妇女吃,小孩吃“鸡把子”,生意人吃“抓钱手”。吃过年饭最忌来客踩断“年根”,因此吃年饭大多在黎明或深夜,以防客人来访。此外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们一再告诫小孩不要乱说话,尤其不要打破东西。有些人家还用红纸写上“儿童之言,百无禁忌”贴到壁上。
晚上,家家户户将炉火拨得通红。炭火噼啪声里,几代人围坐一起,谈谈笑笑到深夜甚至通宵,名为守岁。子时三刻,全城爆竹骤响如惊雷。燃放爆竹之后,各家各户就可以出行了。出行前,大家在大门上张贴写在红纸上的“出行大吉,动步生财”一类吉祥话。出行时,先由一家之长手持香烛,朝出行大吉的方位作三个揖,然后烧纸钱、放鞭炮。
贺岁:拜年习俗有定规
出行回到家里,又焚起香,点起烛,先给天地祖宗拜年,然后晚辈向长辈拜年……从前拜年,是要下跪作揖的。
正月初一的晨光里,拜年队伍迤逦如龙。街市上、家庭里,到处都是一片“恭喜、恭喜”声。亲友之间拜年,也有规定:“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破五”以后,拜年的人便一天天少了,但远地亲友却是例外。“拜年拜到青草发,还是个拜年客”,说的便是这种情况。对近处的客人要留下喝酒,叫作“挂红”,对远处的客人要留宿留餐。
耍龙灯闹元宵
耍龙灯,是旧时春节期间一种大规模的集体活动。人数少者几十,多者几百不等。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达到高潮,随即结束。此外,还有狮子表演以及棍、刀、枪等各种武术表演。耍龙灯农村比城市更为盛行。他们到别人家去送灯,主人接灯,主客之间还要互相对歌,你唱一段,我唱一段,好不热闹。
元宵夜,各家各户,灯火辉煌。晚饭后,大家便到街上去看龙灯。大街上,肩并肩,人挤人,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
旧时春节特有的物品
门神花络,是旧时春节的独特装饰。门神由木刻彩印制成,一红脸一白面,传说是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化身,左右对称贴于大门之上,威风凛凛。花络则分红色和金色两种。红色花络大小不一,大的长约一尺、宽约五寸,有数缕花纹,以细绳串起横挂在大门上,增添喜庆氛围;金色花络约三寸长、二寸宽,镌有“黄金万两”字样,张贴在神龛之上,寓意财源广进。
贺年片也是旧时春节的标志性物品,用较厚的红纸印制,上面写着 “恭贺新禧”、本人姓名及“鞠躬”字样。它有多种用途,既可以亲自去拜年时带上,若主人不在家便留下;也可寄给外地亲友,传递新春祝福。
红菜,这种蔬菜形状类似萝卜,但体型较小,发叶根须皆为紫红色。将它与白萝卜块、生姜片放在钵子里,加入细盐多番搅拌,不出几日,萝卜和生姜都会被染成红色。摆碟时与糖果、腊味一同上桌,招待拜年的客人,不仅色泽好看,口感也十分独特。
此外,还有老水酒、甜水酒和糯米糍粑。前两者用糯米蒸制后加饼药酿成,味醇和,是邵阳特产,与衡阳的壶子酒齐名,是拜年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饮品。
(邵阳日报记者 杨吉 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