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邓集山:倾情守护黄桑“金山银山”

邓集山(右一)与游客载歌载舞迎新春。

“终于完成最后一户签约任务,我们可以真正回家过个好年了!”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随着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铁杉林村最偏远的一户村民在《铁杉林村禁采柿子和扩种柿树协议》上签字,绥宁县公安局寨市派出所驻铁杉林村“一村一辅警”邓集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铁杉林村位于湖南南山国家公园黄桑片区腹地,因其最高峰拥有全球最大长苞铁杉群落而得名,下辖16个村民小组、486户、1642人,原居民皆为苗族。

1973年1月,邓集山出生在铁杉林村杨家团组。2016年底,在深圳购置了商品房的邓集山放弃自己艰辛打拼换来的稳定事业,回到家乡担任“一村一辅警”。

“在深圳奋斗了二十多年,每天晚上做梦都梦到家乡。既然我有机会回乡发展,何不让自己的梦想成真?”邓集山说。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见过世面的邓集山敏锐地意识到,负氧离子瞬间最高浓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20万个的黄桑,迟早会成为全球驰名康养胜地。因此,担任“一村一辅警”近十年来,在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最为关注的就是保护黄桑的一草一木。多年来,他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科研人员龙景波等人结为好友,一起想方设法更好保护黄桑生态环境。

“无论我们是发现虾脊兰群落、水晶兰群落、八角莲群落、古枫香树群落等珍稀野生植物,还是发现白鹇、红腹锦鸡、林麝、豹猫、蛇蜥、大鲵等珍稀野生动物,作为辅警队长的邓集山,都要第一时间赶到痕迹现场拍照、收集资料,特别是会与我们共同商量一系列保护措施。”龙景波介绍。

今年1月13日,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野生针尾鸭,它与当地村民的家鸭“厮混”在一起,引发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观赏。邓集山获悉,立即向派出所领导汇报,连续12天安排警力在适当位置值守,直到这只野生针尾鸭找到自己理想归宿。

“1月15日,我组织了一个团队专门去拍野生针尾鸭,可是邓集山队长一番‘最好的爱护就是让野生珍稀动物不受打扰’的劝说,让我们心服口服地采取了远距离拍摄的方式。”绥宁摄影爱好者彭超说。

“我父亲有一个梦想,就是将他经历的保护黄桑绿水青山的故事写成一本书,让子孙后代知道这段历史,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邓集山25岁的儿子邓森透露。

在铁杉林村,不算深藏在大山里的野生柿子树,仅在屋边、路边、溪边、田边、山边等处,共有人工栽种的柿树和野生柿树1200余株。2024年夏,经过深思熟虑,邓集山向村“两委”提出一个建议:从当年秋天开始,凡是铁杉林村境内的柿子树,一律不得采摘柿子,留在树梢供游客观赏和飞鸟啄食。

“这不仅是提高我们铁杉林村旅游吸引力的需要,也是保护越来越多景区野生鸟类的需要。”邓集山坚定地表示,“我们必须带好这个头,并且逐步在整个黄桑景区推广。”

邓集山的提议得到村“两委”和广大村民的热烈响应。当年秋天,经过口头宣传,铁杉林村上千株柿树上的柿子静待飞鸟啄食,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黄桑景区从此结束了“深冬无游客”的历史。

“口头承诺还不行,我们必须就全村禁采柿子和扩种柿树签订书面协议,然后再将这一条款正式写进村规民约。”邓集山紧接着建议。于是,从去年农历小年开始,邓集山和村干部带领志愿者,分头上门与每户村民签订相关协议。经过13天持续奋战,486份协议全部签署完成。

因为名字里有个“山”字,又倾情保护绿水青山,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呼邓集山“山神爷”。近十年来,邓集山先后获得“全市十佳辅警”“全省农村百名法律明白人”等荣誉称号。但最让他开心的是,随着康养怡情游、森林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游等现代旅游业态的发展,黄桑景区日益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小小铁杉林村陆续建设集民宿和农家乐于一体的旅游农庄46家,其中包括邓集山妻子开设的“伊人山庄”。

据悉,截至2024年底,铁杉林村人平纯收入突破4万元,大学生人数达到210人。

“等我再在外面历练一段时间,我就回来专心打理我们家的生态旅游山庄。”在广东东莞从事酒店经营管理的邓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