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9日至31日,“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我市举行。活动旨在探索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加快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前,湖南省政协围绕“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这一课题,向海内外广泛征集论文,共收到论文205篇,评出优秀论文64篇,并结集成书。本报将陆续刊登相关论文,敬请关注。
湖南全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思路与建议
——节选自《立足“一带一部”与“四大板块”全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吴金明 吴双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和“蛙跳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范式,湖南“一带一部”的新定位,加上内部经济所存在的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泛湘南四大区域特色板块,湖南对接大湾区的总体思路是“全域对接、分区施策、融合发展,协调共生”。
1、长株潭城市群:立足“两区两山一谷”以创新发展高水平对接大湾区。
“两区”是指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湘江新区”,这都是国家金字招牌,代表了湖南创新发展的最高水平。“两山”是指岳麓山和马栏山,亦即“科创谷”和“视频谷”;“一谷”是指中国(株洲)动力谷。岳麓山“科创谷”着力科技创新,马兰山“视频谷”根植文创,株洲“动力谷”深耕于载运装备制造、“智造”与“质造”,各有特色,“三谷”联动,共同支撑起“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创新型湖南建设。
(1)建好大学城,打造“科创谷”。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位于湖南湘江新区都市区,总面积约9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大等高校,东临湘江,背倚岳麓山,既有历史文化,又有青山绿水,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国都是很少的。拥有国家超算中心等120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2万科技人员和20多万在校大学生,必将成为湖南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的主阵地,发挥创新型后发优势,实现创新型蛙跳增长与高端对接“大湾区”的首选地。
(2)建好马栏山,打造“视频谷”。自上世纪90年代末,湖南广电异军突起,所在地的马栏山随之声名大噪,成为湖南广电的“代名词”。目前,马栏山再次被赋予新的内涵——打造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一个以湖湘文化为根基、以湖南广电为依托、以“文化+”“互联网+”为手段、以数字视频为主导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湖南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等文化湘军、文创产业叫响全国,是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文创产业发展高地、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
(3)建好炎帝城,打造中国(株洲)“动力谷”。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布点兴建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台中小航空发动机等180多项中国工业“第一”诞生于此。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研究所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的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株洲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有着“中国轨道交通之都”之称,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动力领域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集聚区,打造实力超群的“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构成“中国动力谷”的全球制造“核芯”。
2、湘西湘南两大片区:立足加工贸易和全域旅游,打造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以开放发展对接大湾区。
湘南地区包括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自2011年国家设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承接规模、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效应。毗邻湘南的湘西地区包括邵阳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2017年,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亿元,已建成省级以上园区66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家。根据国家批复的方案,要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示范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
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立足“一江一湖四水”水体产业和岸线资源开发,以绿色发展对接大湾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11500亿元。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基于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性、原始性、珍稀性、独特性和完整性,建议创办洞庭湖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上可考虑中央直管或由中央部委和湖南省共同管理,但需要单独立法管理。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
产业承接中的产业地产和小微企业孵化问题
熊立新
一、产业承接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和洗礼,高科技、高附加值、金融服务等产业进一步集中;而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内地转移,湖南作为离大湾区最近的省份之一,承接这些产业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一大挑战,需要从政策,市场上进行多方服务、指导和引领。
二、产业转移到湖南表现在如下几种形式:
1.广东的“腾笼换鸟”政策促使部分中低端产业外迁,表现为家具,服装,陶瓷等产业大规模向外迁离大湾区,一些企业家考虑到长期发展,干脆迁离广东,去外省发展。
2.湖南籍企业家返乡第二次创业。近水楼台先得月,湖南人在过去的40年大量地离家去粤,打工创业,有一部分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市场资源和管理经验,有些湖南人还成了当地的企业家,但落叶归根,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回湘第二次创业是合情合理的。
3.湖南籍企业高管、技术团队返乡创业。这部分湖南人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们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策略,有深厚的技术根基,有广泛的人脉基础,他们对湖南的产业承接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县级,市级和省级政府支持在广东成立商会,引领老乡返乡创业。这是湖南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新动态,各级政府大打亲情牌,招商粘度更高,效果更好,对地方总部经济建设效果更好,有些在广东发展置业的老乡把公司总部都搬回家乡。
5.政府主动出击,不等不靠。这些年,各级政府主动组团去沿海招商招项目,拼服务,拼政策,主动对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
6.长沙等大中城市利用人才储备,区位优势,改善城市品位等吸引中高端产业承接,对湖南的产业发展极具战略意义,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主抓的互联网产业,邀请各互联网领军企业在长沙成立第二总部或者区域总部,这将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
三、产业落地的具体形式:
1.规模企业的自主投资,具备相当投资实力的企业在湖南征地建设生产基地或者总部经济。
2.小微企业借助地方产业地产,借鸡生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产业发展形式,依笔者的经验,如果一位企业家拿1000--2000万元投资,他自购土地,自建厂房,再投入设备,这些钱都会花掉,等他开业的时候,流动资金和营销资金都没有了,企业会进入休克状态,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
但产业地产是一种以工业地产为主的综合体,它提供企业所需要的厂房、宿舍、办公楼、餐饮娱乐设施、会务中心等,不需要小微企业把有限的宝贵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而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设备、流动资金和营销资金,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上就会游刃有余,成长性非常高。
四、政府对产业地产的政策扶持
产业地产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招商引资引智引项目的模式,七大工业国中,产业地产也曾经蓬勃发展过,孵化了大量的成长型企业,一些世界500强的企业也是从这些产业园中孵化出来的。
鉴于产业地产在招商引资中的明显作用,各级政府要对本地的产业地产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并进行专业指导。
1.市级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引导各县园区和产业地产园区的专业性招商引资,这是在广东实践过的成功的例子。
2.对进行产业地产投资的投资商,政府可以提供较低地价,但投资商必须具备相当强的投资实力和行业经验,以在其它地区成功开发过产业地产项目的投资商为优先,以免出现项目烂尾。
3.银行支持:地方政府要指导银行对产业地产进行金融支持,可以根据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招商进度进行融资,既控制银行的融资风险,又为产业地产输了血,保证项目的如期完成。
4.为适应地方政府的环保和规划需要,产业地产园应采取园中园的形式,在各地市的现有经开区或者工业园内开辟建设园中园,避免造成规划有冲突,增加环保和三废处理的成本和压力。
5.专业产业地产园区建设要以市级规划为指导,各县最好不要重复,一般可根据各县已经发展的产业基础,合理指导专业性产业地产园的落地和成长。
6.产业地产园区建设要化存量为增量,招一个,细心培植一个,壮大发展一个,培育三个百亿园区,不如培育一个千亿园区,还将带动新的增量,带来积聚效应。
对接大湾区,地方政府做好产业地产的大文章,就会带动更多的小微企业入驻,这些企业虽然都不大,但生命力可能更强,成长得更快。几年后,小微企业可能成长为一定规模的企业,对地方经济形成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湖南发展海外顾问、加拿大盛德资源集团董事长)
邵阳经开区标准厂房
拉长补短:产业建设正当时
张德雄
近日,全省“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系列活动等两个重量级活动相继在邵阳举办,凸显了邵阳在全省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自全省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来,邵阳坚持先行先试、干在实处、久久为功,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484家,总数排全省第三,去年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新入规工业企业增速均列全省前三,“135”工程三年综合评价更是名列全省第一。我市在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上,作出了一篇“拉长补短”的精彩文章。
“拉长”,就是拉伸长板,找准长处优势,以长补短,以增量促变量,增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任何成功的企业和个人,都是缘于拉伸长板而不是弥补短板。任何想要提升发展效能的地方,首选也应该是拉伸长板,特别是欠发达地方,短板补不胜补,可以说处处皆是短板。这时就应该跳出“木桶理论”的局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板的作用,如木桶倾斜到一定的角度,决定能装多少水的是长板而不是短板。与其因循守旧补短板,不如大刀阔斧拉长板,往往能收到发展奇效。
近几年,邵阳正是在尽力拉伸自己的长板。一是在战略理论上拓长板。充分把握省委书记杜家毫在邵阳考察时,指出的邵阳在地理位置上是湖南东西部地区过渡带、四大经济板块结合部这一战略定位,为建设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寻找到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在政策支持上增长板。湘商产业园建设先行先试、保税仓改革率先试点,及至纳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邵阳的产业发展争取到足够的政策空间。三是在技术实力上壮长板。坚决摒弃粗放发展模式,产业逐渐向高精尖转型。中电彩虹建成全球首条G7.5盖板玻璃生产线,拓浦精工建成国内第一条工业4.0厨电柔性生产线,三一专汽下线国内首台无人驾驶混凝土搅拌车,等等,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价值链产业链正在形成,服务功能加快集聚,邵阳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已经初现雏形。
“补短”,就是补齐短板,进一步破解瓶颈难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问题找潜力,推动产业长远发展。长板与短板的关系,既是对应的,也是可转化的。短板的形成不在一天两天,往往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解决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但越是这样,越要想方设法,补好补齐。问题找准了,就是潜力,劣势认清了,就有可能创造新的优势。
营商环境、干群作风这类落差性问题对产业发展的潜在危害很大、很顽固,反弹起来也很隐蔽。近几年,邵阳在竭力拉伸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这块长板的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补齐营商环境这块最大的短板。一是补齐人文环境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邵阳民风剽悍、治安状况不佳的名声广为传扬,导致很多企业想来不敢来。近年通过创卫、创文,社会风气大为好转,文明指数大幅提升,彻底扭转了人文环境不佳的评价。二是补齐政策环境短板。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3条等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为把邵阳打造成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提供了政策支撑。三是补齐行政效率的短板。“一件事一次办”深入实施,史上最严“约法三章”出台,邵阳在办事效率上正与东部先进地区逐步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