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故乡最忆是龙舟

肖向荣

我的故乡,在湘桂边境新宁县,家的老屋就在县城南城门外得胜街。

梦里思故乡,最忆是端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到十五,新宁县城一直沉浸在端午节日里。夫夷江上,每天都有好几只龙船,从上午划到下午,从白天划到晚上。江面上锣鼓阵阵,号子悠扬,两岸人声鼎沸,鞭炮齐鸣,三眼铳一放声震长空,快乐的节日在十五那天达到高潮。

新宁人称初五是小端午,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挂上一束一束的艾叶和菖蒲,称为斩妖剑。有的人家挂上一捆一捆的沾有雄黄酒的大蒜球,备作驱虫解毒药用。有的人家还要挂上一串串五颜六色的香包,棱角分明,香气飘飘,好看极了。最热闹的一天,就在五月十五那天。大端午节,一大早人们就忙碌起来。乡里来的,城里住的,阿哥阿妹,红男绿女,人们吃了粽子、发糕、凉粉凉面,就去往江边等着看划龙船。

那时候,几乎没有特制的龙船,都是由一些平时在江上河道里搞运输的货船改装而来,船体较高,样子憨厚。船头上,插有精制的木雕染色龙头,龙眼炯炯,龙角昂昂,活灵活现。背靠龙头,坐一个手执碗锣的人,俗称跳龙头。船的中间,一位鼓手站立其间,双手执槌,气宇轩昂,面前摆放着一只牛皮大鼓。船尾端,插一根细长的毛竹,上边缀有一面三角或长方形的旗帜,旗上写着龙船的名号,如金石镇、水头村、郑家湾、柳山里、杨柳田、浮桥头、清江桥等等。船尾有一人掌橹,另有一人负责打大锣。划船的水手,一般为二十人,穿背心、短裤,有的头上系一条毛巾,靠船舷分左右两排,手执木桨,在水中划开。上午9时左右,来自县境各处的龙船,集结在县城边夫夷江上,从放生阁到大兴阁江段。平常年份,有龙船二十来只,光景好的年份,则达到三十多只。1979年那一年,我在故乡看到的,有二十六只龙船,其中有两只还是由渡口船改装的,旗号为白公渡和王家渡。划船的经费,据说是由热心于公益活动的人赞助及冠名龙船的大队、生产队和居民会分摊出资,几十元数百元上千元不等。

大端午那天,最精彩的是赛龙船,由县体委组织,两只一组,或四只一组,或六只一组,最多是八只一组,从上游往下游,从放生阁到大兴阁,随着一声号令枪响,各组龙船上战鼓齐鸣。“扒雅和!扒雅和!扒雅和!”水手们随着龙船上激荡的鼓点,一起喊出了整齐高昂的号子,使劲地有节奏地挥动着手中的桨,龙船飞快地前行。跳龙头的人,双腿紧紧地夹住龙颈,挺起腰左右扭摆,头也左右晃动,他一边敲打着碗锣,一边发出“嗬!嗬!嗬”的呼喊,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船中间的鼓手,挺着身子,双手一齐发力,把鼓擂得震天响。龙船飞快地前行。船过西门码头,岸边放起了鞭炮,还有人放响了三眼铳。临江的吊脚楼上,有人向划在前面的龙船抛出了起飞的鸭子。竞赛的龙船,在江中奔走,抢到活水的龙船走在前面,岸上看划龙船的人群里,一阵接一阵地发出“加油!加油”的喊声。船到终点,岸上沸腾了,掌声阵阵!江上沸腾了,随着一阵急骤的鸣金收兵的锣声,水手们高高地举起手中的桨,一齐高声欢呼!拉拉队沸腾了,好酒好烟好吃的包子,一篮子又一篮子,送到竞赛的龙船上!新宁人叫龙船赛为“邓江”,每一组比赛结束后,龙船要从大兴阁划回放生阁,水手们往往是逆水而上,缓缓而行,一边划船,一边放歌:“比了一赛又一赛,邓了一江又一江,再扒三江转回江……”当年跳龙头的县城水庙江边的那个陈龙大叔,年纪一把了却总不服老,爱唱情歌爱说笑。龙船回转中,他往往是“躺平”,时不时地哼上两句:“扒雅和,扒雅和,一扒扒到放生阁,放生阁上有小脚,讨个回去做老婆。”引得船上的人、岸上的人,还有吊脚楼上看船的人,一个个捧腹大笑。

热闹的大端午,人们忙碌着,一整天走亲访友,居家待客,游江看船,竟然不知累,不觉得疲倦。比赛结束了,一些龙船上的水手们余兴未尽,继续闹江,直到夜色降临。来自白沙、黄龙、清江桥的龙船,一路顺江而下,划过白公渡,划过观瀑桥……

--> 2024-06-28 肖向荣 2 2 邵阳晚报 content_65019.html 1 故乡最忆是龙舟 /enpproperty-->